18日舉行的中新社國是論壇“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表示,GDP規模公布后,去年的赤字率為3.7%,與預期吻合。3.7%的赤字率,既保證了對經濟的合理刺激,又規避了過高風險。
除了3.76萬億元赤字,去年我國還發行3.75萬億元專項債、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三者合計占GDP的比重約為8%。如果再把2.5萬億元的減稅降費計算在內,占GDP的比重接近11%。白景明說,財政擴張,對穩投資、穩消費、穩就業都是雪中送炭。
白景明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減稅降費7.6萬億元。其中,去年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占比超過三成,是“十三五”期間力度最強的一年。減稅降費規模占GDP的比重,2020年約為2.5%,力度很大,沒有其他國家有中國這么高。去年,市場主體困難,特別是小微企業面臨現金流的麻煩。減稅降費,讓利給市場主體,增加了它們的現金流。同時,也刺激了消費。
去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白景明表示,中國經濟表現全球亮眼,提振了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體現,讓我們更加充滿道路自信。
白景明分析,去年國家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力度大,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除了上述赤字、減稅降費等數據,更關鍵的還在于它迅速出臺、及時落實,政策的時效性強。應對疫情沖擊,西方國家實施貨幣寬松等刺激政策。但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西方國家的落實都沒有中國快,中國時效性很強,錢立刻就能放出來。減稅降費方面,去年我國先后出臺7批28項稅費優惠政策,迅速釋放政策紅利,增強了企業發展后勁。
對于2021年,白景明表示,我國仍處于戰略機遇期,今年的增長率將超過2020年。中國的基數比較大,經濟增長的背后是物質耗費的支撐。經濟增長的速度,取決于國內外兩個市場、兩個循環的把握。同時,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還要強弱項、補短板,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