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世界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逐步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子產品的制造中心,消費電子行業保持了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對消費電子產品性能、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消費電子防護性產品也迎來了行業的蓬勃發展。
近日,深耕消費電子防護性及功能性產品賽道的深圳光大同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同創”)將接受深交所創業板的上會審議。不過,隨著公司信息的披露,光大同創現有情況也逐步呈現在市場面前,在其營收保持上漲的背后,隱藏著諸多疑點與隱憂。
招股“預估價”較“公允價”翻番,底氣何來?
公開資料顯示,光大同創主要經營消費電子防護性及功能性產品,廣泛應用于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產品及其組件。
其中,防護性產品主要用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安全及形態防護,在生產及儲運過程中起到緩沖、減震、抗壓、防塵、防潮等防護作用;功能性產品主要滿足消費電子產品及其組件實現特定功能,諸如粘接、固定、防震、密封、電磁屏蔽、導電、絕緣等功能,亦可以在消費電子產品表面實現防刮、防塵、防水、標識等功能。
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6.64億元、8.31億元和9.9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2.43%,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此次,公司謀求上市擬募集8.51億元用于“光大同創安徽消費電子防護及功能性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光大同創研發技術中心建設項目”“企業管理信息化升級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從資金投向來看,生產基地和研發技術中心的建設是公司募投的兩大重點項目。在招股書中,公司表示,生產基地項目的建設與實施將不僅能夠提升公司產能,還將進一步完善產品線布局,提升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發技術中心建設能夠提升公司研發實力、優化公司研發體系、加快產品更新迭代速度。
事實上,光大同創也確實需要加強研發投入。招股書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42%、4.21%、3.95%、顯示公司的研發投入處于持續下滑狀態。同期,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分別為5.44%、5.02%、5.93%,同期高于光大同創且處于趨勢上漲的狀態。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的研發費用不僅低于行業平均值,同時在各期均也在同業可中處于最低水平,還出現了逆行業趨勢的下滑狀態。由此,光大同創選擇加強研發投入顯得尤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同創此次擬發行不超過1900萬股,擬募資總額卻達到了8.51億元,如果公司希望完全募集所需的資金,則每股發行價格需要達到44.77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同創第一次提交招股書在2021年6月,此后也并未修改過募投計劃。而在2020年12月,光大同創曾進行過一次股份支付,根據《資產評估報告》公司相應每股公允價值為15.80元,并以此確認股份支付費1796.47萬元。
短短半年時間內,公司的每股價格卻從15.80元/股提高到44.77元/股,漲幅達到了183.35%,令公司招股變得如此“高調”,背后原因耐人尋味。
重點產品毛利率大幅下降,或與“昆山上藝”收購有關?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20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19%,同年扣非凈利潤卻同比下降5.13%。不過,在營收保持增長的同時,光大同創的凈利潤卻出現了一定波動。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持續下降,由2019年的43.10%下降至2021年的33.19%。因此,如果從凈利率的表現來看,公司存在的隱患或許更為嚴重。
其中,功能性產品的毛利率下降情況尤為嚴重,自2019年的65.63%下降至2021年的36.38%,近乎腰斬;2022年1-5月,公司功能性產品的毛利率繼續下滑,跌落至29.77%。
值得留意的是,光大同創的功能性產品是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在報告期內的收入占比分別達到32.10%、40.59%、41.09%。通常,營收高占比產品出現毛利率的大幅下滑,必然對公司業績有所影響。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對于功能性產品毛利率的下滑情況,光大同創在回復相關問詢時解釋為,“功能性產品之應用領域及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較高毛利率的智能穿戴類功能性產品收入占比下降幅度較大所致?!?/P>
事實上,公司智能穿戴類功能性產品的毛利率確實在報告期內出現了下滑,從2019年的78.22%下滑至2021年的69.10%。但該類產品在2021年的收入僅為8879.55萬元,占功能性產品收入的22.09%,實際對于整個類別的毛利率拖累有限。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光大同創的毛利率快速下滑由2019年開始,回溯至同年時間可見,在當時,公司曾于10月完成對“昆山上藝”相關資產的收購。
公司招股書顯示,昆山上藝相關資產在2020年帶來的收入增長金額為 1.11億元,同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金額為1.66億元,前述相關資產帶來收入增長金額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當期增長金額的比例為66.90%。
昆山上藝的收購對于光大同創整體營收的增長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功能性產品收入的支持。
據問詢回復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因收購昆山上藝相關資產而向昆山上藝及其客戶的銷售金額分別為4376.30萬元、1.55億元、1.39億元,其中功能性產品銷售金額分別為 4333.60萬元、1.51億元、1.34億元,占比分別為 99.02%、97.78%、96.18%。由此可見,昆山上藝的主要產品為功能性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招股書中,光大同創公布了昆山上藝的相關數據。2018年,昆山上藝的營業收入為1.72億元,凈利潤卻僅為559.29億元,由此計算凈利率僅為3.25%。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凈利潤并非毛利率,但昆山上藝屬于外國法人獨資企業,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凈利率與毛利率之間的統計差距僅為期間費用。由此可見,在3.25%的凈利潤水平之下,昆山上藝的整體毛利率水平是高是低可見一斑。
和訊財經就昆山上藝對于公司毛利率水平的影響致函光大同創咨詢,并未獲公司正面回復。
銷售倚重聯想集團等大客戶,供應商或為“量身定制”?
從客戶來看,光大同創的前五大客戶出現了諸如聯想集團、立訊精密(002475)、歌爾股份(002241)、仁寶電腦、緯創資通、和碩科技等消費電子行業知名公司。
在營收上,光大同創也極為倚重這些知名的前五大客戶。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的合計收入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9.40%、64.49%和67.54%。
其中,聯想集團長期位列光大同創的第一大客戶。2019-2021年期間,光大同創對聯想集團的銷售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9.35%、39.70%、46.04%,處于持續上漲的狀態。
聯想集團是世界著名的電腦品牌,個人電腦領域亦是光大同創的重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中應用于個人電腦領域的產品收入金額分別為 3.57億元、5.03億元、6.3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4.61%、61.47%和 64.38%,出現持續提升的趨勢,這與聯想集團營收占比持續提升的情況基本同步。
在客戶端,聯想集團儼然成為了光大同創最為重要的“大腿”,而在供應商方面,惠東縣新永源包裝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永源”)、安徽英美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以下簡稱“英美達”)則是光大同創的“左膀右臂”。
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期間,光大同創的前五大客戶變動較為頻繁,一共出現過11家企業的名單。長期位列公司前五大供應商的企業只有新永源和英美達。
天眼查顯示,新永源與英美達均成立于2018年,并于同年先后成為光大同創的前五大供應商,分列第一、第二位。
對于剛剛成立不久的企業,光大同創又是如何保證其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公司產品需求?和訊財經就此致函光大同創,但也未獲公司正面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據天眼顯示,新永源的監事鄭江川與光大同創的實控人馬增龍曾為合作伙伴。兩者均為深圳前海海帶灣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其中,馬增龍持股60%,鄭江川持股20%。該公司于2015年6月成立,在2019年7月注銷。
股權結構曝“一言堂”隱憂,一致行動人曾擅改土地用途?
從股權結構來看,光大同創在企業治理方面或存“一言堂”現象。
據招股書顯示,馬增龍通過匯科智選控制公司37.52%表決權、通過同創智選控制公司14.50%表決權,合計控制公司52.02%表決權,其由此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此外,公司董事張京濤合計直接及間接持有公司29.88%股權,亦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其與馬增龍又是一致行動人。
馬增龍與張京濤作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了光大同創超過半數的表決權,因此便能夠獨自決定公司的經營方略。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作為馬增龍一致行動人的張京濤,曾陷租賃合同糾紛,存在疑似改變國有劃撥土地用途的行為。
據裁判文書網(2017)京01民終95號案件顯示,1995年5月3日,北京市西郊農場白家疃果樹隊與張京濤簽訂《租賃合同》,約定將果樹隊院西空閑地7畝租賃給張京濤使用,后續在原租賃土地7畝的基礎上增加3畝。
1997年、1999年張京濤又自果樹隊承租相鄰冷庫1200平方米及土地10.7畝,與上述所涉土地一并從事廠房建設及經營使用。
二審判決時,上述土地上共建有房屋五排,冷庫改建為廠房,由光大同創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使用。
對照天眼查數據,光大同創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應為“光大同創(北京)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由張京濤持股50%,馬金剛(光大同創實控人馬增龍之父)持股50%。
在上述案件中,涉案土地屬于國有劃撥土地,批準土地用途為農場。張京濤在農場用地上建設廠房并實際用于非農業生產經營,其所建房屋也并未取得合法建設手續或產權證明,未經批準實際改變了涉案土地的土地用途。根據查明事實,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張京濤所簽署的租賃合同無效。
和訊財經就案件情況及光大同創(北京)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與光大同創的關系致函公司,未收到正面回復。加之前文提到的種種疑點,或許光大同創還欠投資者一個明確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