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煤違約,余波慘烈!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1月15日發布消息,光大銀行、中原銀行、興業銀行在為永煤控股提供中介服務過程中,存在違反銀行間債券市場相關自律管理規則,責令進行全面深入整改。
1月14日,交易商協會對永煤控股予以公開譴責,暫停其債務融資工具相關業務1年;對河南能化予以嚴重警告,暫停其債務融資工具相關業務7個月。
交易商協會表示,目前,已經針對11家機構形成自律處分決定已,涉及2家發行人、1家會計師事務所、1家評級機構以及7家金融機構。
1月15日,永煤控股“20永煤MTN005”跌超44%,報27.75元,“18冀中能源MTN002”更是暴跌超過60%。
值得注意的是,永煤違約帶來的次生災害還在發酵,紅塔證券此前披露,“踩雷”永煤及冀中能源多支債券,截至2021年1月5日,尚有5.25億元本金未到期收回。 而在信用債市場,永煤違約帶來市場風險偏好急劇下行,同時帶來了監管機構對債券中介機構的嚴厲處罰,短期市場影響難以散去。
11家機構遭受處罰
1月15日消息,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稱,光大銀行、中原銀行、興業銀行在為永煤控股提供中介服務過程中,存在違反銀行間債券市場相關自律管理規則,責令進行全面深入整改。
從交易商協會的公告來看,三家機構主要的違規行為都是兩部分:一是未對永煤控股獨立性開展進一步核查并在盡職調查報告中體現,未能充分保證盡職調查質量;二是永煤控股DFI項目盡職調查工作開展不規范。
針對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永煤控股、河南能化及相關機構涉嫌違規行為,交易商協會迅速啟動自律調查并向市場公告。目前,針對相關機構的自律處分決定已形成,涉及2家發行人、1家會計師事務所、1家評級機構以及7家金融機構。
經交易商協會查明,永煤控股突發性違約的背后,涉及多家機構、多類主體、多個環節的違規,既有發行人信息披露和合規意識淡漠的情況,也有中介機構“守門人”作用履職不充分的現象,還暴露出部分金融機構未能遵守執業道德的問題。
其中,永煤控股發行文件中多處信息披露不準確、不完整,存續期多項信息披露不及時;河南能化以自有資金認購本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發行的債券,債券發行文件相關信息披露不完整;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通證券”)及下屬兩家子公司,以主承銷商、投資顧問、管理人等多重身份協助相關發行人發行和交易自己的債券,未能遵守執業道德,也暴露出公司不同業務之間未做到有效隔離、內控管理不到位的情況。
經自律處分會議審議,交易商協會對永煤控股予以公開譴責的頂格處理,對河南能化予以嚴重警告,對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海通證券、海通期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東海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機構予以警告,對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主承銷商予以通報批評或誡勉談話。
11家機構中,有4家機構被暫停一定期限業務。
此外,交易商協會責令永煤控股和河南能化向市場公開致歉。在依規作出自律處分的同時,交易商協會也已將部分涉嫌違法違規線索通過有關部門移送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將相關機構違規情況報送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
交易商協會表示,下一階段,交易商協會將嚴格落實金融委會議關于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強化市場約束機制的明確要求,繼續推進市場紀律建設,秉持“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并懲戒各類機構違規行為,對嚴重違規主體從快從重處理并按程序移送統一執法或報送相關監管部門,推動并引導相關機構盡職履責、合規從業,維護銀行間債券市場良好秩序。
短期陰霾難消
受到相關處分影響,1月15日,永煤控股“20永煤MTN005”跌超44%,報27.75元,“18冀中能源MTN002”更是暴跌超過60%。
受影響的不僅是上述11家機構,永煤違約帶來的次生災害也還在發酵。
1月14日晚間,紅塔證券披露了“踩雷”永煤等債券的慘烈情形。據紅塔證券公告,2020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出現多起債券違約事件,紅塔證券持有的“20永煤SCP004”、“20永煤CP001”、“18豫能化MTN003”、“18豫能化MTN004”因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債券違約,債券評級被下調,公允價值大幅下降。
紅塔證券上述4項債券投資成本合計為6.00億元,截至2021年1月5日,尚有5.25億元本金未到期收回。
紅塔證券公告表示,目前,公司已暫停投資永煤控股相關行業的債券,并派人前往河南省進行實地調研,跟蹤發行人后續的融資和償債情況。此外,公司已加強對于公司債券投資的風險控制,逐步減少持倉規模,截至2021年1月5日,公司自營持倉的公司債券成本110.94億元,較2020年6月30日持倉成本186.20億元下降了40.42%。
在債券市場,永煤違約帶來的陰霾也久久不散。興業研究徐寒飛日前指出,2020年11月份信用風險沖擊事件之后,從信用債市場上的表現來看是“價跌量縮”:12月非金融類信用債凈增量為近負2000億元,這一水平與歷史上債券市場兩次熊市的信用債凈融資量的低點水平接近。而從利差的走勢來看,11月份以來無論是信用利差還是等級利差角度,上升的幅度都超過30bp。在流動性改善的情況下信用利差的反彈,意味著整體風險溢價的上升主要來自信用溢價。
“體現在信用市場上的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很可能造成廣義信用的進一步收縮,更何況當前宏觀審慎政策對商業銀行發放房地產貸款進行限制,以及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紅黃藍綠劃線’管控,對未來的信用擴張邊際放緩起到加壓的作用。更進一步來看,‘違約風險上升-->風險偏好下降-->信用收縮-->違約風險上升’會形成自我強化的過程,導致‘信用收縮’的程度和時間超預期。”徐寒飛表示。
平安證券分析師劉璐也表示,12月份市場風險偏好繼續下行到低位,原因還是永煤違約的巨大影響。對于河南地區,永煤違約后到12月底,僅河南投資集團在年末發行一筆短期公司債;對于煤炭行業,山西煤企未能發行一筆債券。在這種狀況下,一級市場信用債凈融同比大幅下降4000億元,1年以內的發行占比大幅上升 6%,民企債發行占比則降到近幾年的最低水平;二級市場AA評級的信用利差大幅上行30BP,達到歷史83%的高位,而在永煤違約前歷史分位在5%附近。
“永煤違約不僅對投資者風險偏好產生了直接影響,還帶來了監管對信用債中介機構和發行人的嚴厲處罰。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提出了要‘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并‘完善債券市場法制’等。上述政策長期看對市場健康發展非常有利,但短期內會助長風險偏好的下行,尤其不利于評級虛高的 AAA 級主體和結構化發行主體。”劉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