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股大爆發,中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
截至收盤,滬指漲0.70%,報收3591點;深成指漲1.31%,報收15228點;創業板指漲1.84%,報收3184點。
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在一季度下降后逐季恢復,如何評價全年經濟運行表現?1月18日,在國新辦就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我國二季度GDP增長3.2%,由負轉正。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全年經濟增長2.3%,預計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會上通報,初步核算,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比上年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
比2010年翻一番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了2020年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比2010年翻一番。具體情況如下:
一、居民收入情況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速)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7540元,增長3.8%,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5.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40378元,增長2.9%,是平均數的92.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5204元,增長5.7%,是平均數的88.7%。
圖1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
按收入來源分,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7917元,增長4.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5.7%;人均經營凈收入5307元,增長1.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6.5%;人均財產凈收入2791元,增長6.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7%;人均轉移凈收入6173元,增長8.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9.2%。
二、居民消費支出情況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007元,下降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6.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13元,增長2.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0.1%。
圖2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芯片股集體爆發,板塊全線走高,思瑞浦大漲12%,通富微電、中晶科技漲停,韋爾股份、新潔能、圣邦股份、立昂微漲超8%。
另外,據媒體報道,白酒股“抱團”松動,芯片股迎來了久違的“吃飯”行情,而近3個月的機構調研記錄也顯示,機構加大了對半導體個股的調研,部分個股接待調研的頻次和數量都非常可觀。
另外,四大芯片ETF,今天大漲5%!
軍工板塊大幅走高
稀土板塊18日盤中走勢活躍,大地熊、龍磁科技漲逾13%,盛和資源、焦作萬方、廣晟有色、博云新材等漲停,北方稀土逼近漲停,五礦稀土、銀河磁體、正海磁材等漲幅超6%。
消息面上,工信部15日公開征求對《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條例》共29條,明確稀土管理職責分工,稀土開采、冶煉分離投資項目核準制度,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總量指標管理制度等,并強調加強稀土的全產業鏈管理,強化監督管理。
軍工股活躍,光電股份、內蒙一機、博云新材漲停,航新科技、航天動力,中航重機等個股紛紛跟漲。
華西證券研究所軍工行業首席分析師陸洲表示,12月份以來,軍工股表現亮眼,特別是以飛機制造、航空發動機為代表的航空板塊標的迅速上漲,這主要是市場對于航空主機、航空裝備在“十四五”期間業績會出現高增長有了鮮明認識。
這種高增長一方面是來源自“十四五”規劃中對于空軍軍費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飛機產品的結算模式有了很大的優化,這有利于企業加大備產備料的進程,確保能按時按量交付。未來三到五年,相關企業業績增長會爆發得很快,激發了市場的投資熱情。這也意味著,以航空航天為代表的高技術武器裝備進入了三到五年的強周期。
汽車整車板塊幾乎全數飄綠
廣汽集團逆勢上漲
長城汽車跌4%,中國重汽跌逾2%,比亞迪、長安汽車等跌近2%。廣汽集團逆勢上漲,此前宣布石墨烯電池整車目前已經走向實車量產測試。
南下資金連續10日突破100億,而今年以來,南下資金累計買入金額已經超過1300億人民幣。分析稱,港股中的“核心資產”正成為機構抱團新方向。
國信證券分析認為,2021年港股市場有望系統重估,獲得更好的表現。主要邏輯包括:
第一,經濟復蘇中低估值港股有望獲得更好表現。港股市場行業分布呈兩頭大特征,即科技股和傳統行業占比都大,且傳統行業公司估值非常低。在交易復蘇邏輯中,低估值順周期的港股有望獲得更好收益率表現,這在2016年和2017年的復蘇中已經出現過。
第二,人民幣匯率升值,港股估值折價有望修復。2014年滬港通開通后,A股較H股的估值溢價非但沒有收窄反而持續擴大了,我們認為這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2020年以后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貶值預期消褪,我們預計港股的估值折價會得到大幅修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南下資金持續增加,港股定價權未來將從外資轉向內資。2021年1月上半月,南下資金凈流入已達1357億港元,而去年同期是243億港元。巨量的南下資金反映了內資機構越來越重視港股市場,當前“港股通標的股票投資比例不超過本基金股票資產的50%”已成為內資基金產品的標配。在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的研究能力和范圍上,內資機構都會更有優勢,除“大龍頭”公司外,許多港股低估的“中小龍頭”公司也可能被市場重視得到價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