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回望千峰涌,港口雄開萬里流。金秋時節,渤海之濱的天津港,一排排自動化岸橋擎臂而立,一輛輛無人集卡往返穿梭,一架架白色風車智慧發電,呈現出一派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蓬勃景色。在這里,一系列創新舉措正以破竹之勢鋪開,為港口賦予著智慧綠色的新動能。
天津海關關員在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與企業共同實施無人駕駛車輛機檢查驗測試
(相關資料圖)
智慧物流重塑港口作業新模式
現在,“船邊直提”和“抵港直裝”的新型港口物流模式,正在為企業帶來全新的便利體驗。“目前,我們公司的集裝箱到港后可以第一時間安排提箱,減少重復裝卸、運輸、堆存等環節,車輛周轉率提升超過20%,使我們的紙漿原料可以盡早入廠投產。”天津茂海集團紙業有限公司關務事業部經理李效坤介紹。
與國內許多老港口類似,天津港碼頭建設早,客觀存在進深短、容量小的弊端,碼頭外設置了不少堆場作為“緩沖區”。港口集疏運效能要提升,作業模式就要改變。天津海關聯合天津港集團,在全國率先推出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創新模式,通過將海關指令嵌入港口作業系統,實現進出口通關流程“大變身”。沿襲多年的港口物流模式就此革新,企業車輛船邊作業限制全面放開,“緩沖區”也不再是必選項。
通過改革,企業進口提箱時間從1天至2天壓縮至最短1.5小時;出口貨物無需提前5天至7天即送到港口,并省去港外堆存環節,為企業節省出3天左右的出口生產時間。此外,據測算,此項改革每年將減少碼頭機械操作約30萬次,每年節約225萬度電和26萬公斤柴油。
智慧平臺解決多方難題
集疏運模式的新變革,呼喚著信息化手段的加持。
應用“兩直”模式的貨物越來越多,但是車等貨、找車難、找貨難等問題也相伴而生。“關港集疏港智慧平臺”這個適配港口集疏運需求的“網約車”平臺應運而生。
在這個平臺上,關港雙方的信息深度交互,基于雙方實時提供的海量信息,通過應用AI算法,實現了車、貨、船三方需求的智能匹配,解決了車與貨之間互相等待的難題,打造港口與企業間集疏運作業“零等待”的智慧物流模式。特別是對于車隊來說,應用平臺提供的“雙重匹配”功能,車輛可以做到往返均不空車。
截至目前,“關港集疏港智慧平臺”已更新至3.0版,功能還在不斷迭代升級。平臺已認證司機2.4萬名、車輛2.1萬輛,累計撮合量超160萬箱,輻射全國29個省份和直轄市,京津冀企業撮合量位列平臺前三位,有力服務了京津冀協同發展。
智慧零碳碼頭實現無感通關
與其他碼頭不同,在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碼頭上,難覓工作人員的身影。一輛輛依托5G網絡和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卡車,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集疏港作業,自動化岸橋精準起吊,碼頭整體智能調度和操作在幾百米外的遠控中心完成。與無人碼頭發展相適應的海關智慧協同作業模式,將口岸相關部門監管順勢嵌入全流程無人自動化碼頭作業,真正實現碼頭進出口貨物“無感”通關。
“進口集裝箱搭乘著無人駕駛車輛,可以自動進入海關H986大型設備機檢區,僅3秒就能完成機檢掃描,再由無人駕駛車輛運載到待提離區。”天津海關關員李亞靜介紹,該模式下,貨物在完成全流程無人自動化碼頭作業的同時,可順勢接受海關機檢查驗,全程無需人員到場,真正實現“無感”通關。
“采用這種模式,我們無須提前安排車輛和司機進入現場,就能完成全部海關機檢查驗作業流程,不僅速度更快了,也省去了車輛往返和各種協調的成本。”碼頭相關業務負責人彭湃說。
智慧監管助力雙循環順暢聯通
與此同時,在天津港太平洋碼頭,一場智慧監管的變革,正在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著新的動力。
6月4日,天津港太平洋碼頭順利完成全國首票境外班輪公司“沿海捎帶”業務;9月5日,天津東疆港區完成內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首航。
內外貿貨物屬性不同,需要分別由不同船舶承運,這就為口岸監管造成了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船舶艙位利用和港口航線布局。
如何破解?立足港口雙循環“交匯樞紐”節點,天津海關給出了“智慧監管”的整體解決方案。構建三維機器視覺監控網絡,對裝卸的集裝箱內外貿等情況進行智能識別;建設AR指揮智能分析平臺,解決集裝箱堆垛狀態下人工巡查無法及時獲取貨物信息的難點;升級改造天津海關物流監控平臺,實時掌握所有的內貿船舶、內貿箱量、貨物軌跡等情況……通過創新應用機器視覺、虛擬增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高新技術,天津海關探索構建了“全景監控、主動管控、智能預警、協同處置”的口岸智慧監管系統,實現了對內外貿貨物同步作業、同船運輸、同貨場堆存的科學精準有效監管,進一步暢通內外貿物流通道銜接,幫助企業搶抓國內國際雙循環“新風口”,實現港口設施、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天津口岸更加暢通。
數據顯示:天津港連續三年年均增長率達到8.2%,增速位列世界十大港口首位;在2021年集裝箱吞吐量超2000萬標箱的基礎上, 2022年前8個月達1453.7萬標箱,同比再增4.1%;2022年8月,天津口岸按照國際通行標準計算的進出口邊境合規時間比2017年分別大幅壓縮了76.1%和42.7%……
改革未有競時,創新永不止步。以創新謀發展、以“智”變創“質”變,智慧綠色的新動能,正在為這座歷史悠久的港口描繪著志在萬里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