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當時全鎮最年輕的“老娘舅”
徐存銀1990年就開始做調解工作。當時年僅20歲的徐存銀在村里做會計,主要負責耕地測量、記賬等工作。
在上世紀90年代,兩家耕地接壤的村民經常因爭地而起糾紛。徐存銀記憶力特別好,對每家的耕地數量以及兩家的耕地界限都門兒清,而且他處事公正,因此由他出面調解糾紛,總能讓雙方心服口服。
多次調解下來,他被越來越多的村民認可。于是,20歲出頭的他開始兼做村民的矛盾調解工作,成了當時全鎮最年輕的“老娘舅”。
2002年,鎮里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徐存銀被聘為調委會專職調解員。他所面對的矛盾糾紛也從村擴展到東吳鎮。徐存銀主要負責家庭、財產以及人身損害賠償等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
主動上門幫人化解矛盾糾紛
“矛盾糾紛一定要及時化解,不然可能會不斷激化、擴大。”徐存銀說,他經常主動找上門給人化解矛盾。
幾年前,一男子在經過一工廠的金屬廢料堆時,不小心觸碰到上方的高壓電線后意外死亡。事后,工廠、電線設備所屬單位相互推諉,不肯負責,死者家屬維權無門。
徐存銀得知后,馬上調查了解情況,分別做兩個單位的工作。他對堆金屬廢料的工廠負責人說,“你們金屬廢料堆這么高,而且還堆在了高壓線下,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明顯是處置不當,有安全隱患,你們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接著,他又找到電線所屬單位,認為對方對設備維護不到位,也難辭其咎。
經過他的調解,兩家單位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對死者家屬進行了相應的賠償,矛盾糾紛得以化解。
“有事找存銀”是他最大的收獲
以這份主動與熱情,徐存銀一年調解80余起矛盾糾紛。徐存銀告訴記者,調解成功的前提條件是要取得當事人的信任。而這就要求調解員處事必須公正。
“以前,碰到糾紛,有些當事人為了獲取更大利益,會糾集一大幫人來吵。我會明確告訴他們,不管來一群還是來一個,我調解的原則都是一樣的,也絕對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一段時間下來,大家都知道了,再碰到類似情況,這種情況明顯少了。”
另外,徐存銀還講解了他從多年調解工作中總結出的“五杯茶調解法”,強調做調解工作的關鍵還是要用心,用心去感受當事人的處境,用心安慰他們的情緒,找出他們的訴求點和矛盾點,隨后于情于理于法去化解。
如今,東吳群眾碰到矛盾糾紛往往就會想到徐存銀。他說,老百姓的一句“有事找存銀”,就是他最大的收獲。
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
2017年“存銀”調解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隨后幾年里,工作室分點覆蓋了全鎮12個行政村和鎮里一些大企業,調解員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存銀調解工作室專門培育了一批人民調解員、網格員、信訪代辦員、綜管員的“四員合一”型骨干隊伍,落實矛盾糾紛排查、信息收集、難題上報化解等職能。
與此同時,工作室積極吸納農村法律顧問、律師等法律工作者,為多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提供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服務保障。
截至目前,轄區內現有專職調解員18名,兼職調解員43名。(記者 殷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