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善糧公社”的運作理念,讓人想到老子的一句名言:“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當然,老子的話放在這里并不完全適用,因為對于那些捐出自家“余糧”的人來說,“損”的同時更有“得”——因物能得盡其用而欣慰,因能夠幫助他人而快樂。這倒與老子另一句關于“天道”的論述相契合:“天之道,利而不害。”
“西湖善糧公社”之“善糧”二字,可作三解:其一是善待糧食、善待世間一切有用之物,不要有輕慢之心,更不可有浪費、糟蹋之心;其二,這里集結的所有“余糧”都被注入了慈善的因子,是要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其三,這里不僅是集結“余糧”的地方,更是集結愛心的地方,對于人類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友愛相助比任何物質財富都更寶貴。
“子貢問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先答“去兵”,次答“去食”,然后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具體到“西湖善糧公社”這件事上,我更愿意把孔子所說的“民信之矣”理解成人與人之間因相互關愛而形成的信任,用一句現代的話說,“團結就是力量”。有愛的城市最溫暖,團結的城市最強大。
捐贈物資,獲取“愛心值”;領取物資,消耗“幸福幣”。人人都是奉獻者,人人都有獲得感。“西湖善糧公社”為人們厲行節約、助人為樂搭建起了平臺與橋梁,同時鼓勵更多的人愛惜糧食、涵養善念,這是它特別值得為之點贊的地方。(評論員 翟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