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華秋實,股市舞臺上的繁榮與衰敗輪回不息。曾幾何時,銀之杰(300085)一度成為股市中的妖股,備受關注。然而,經歷過一段輝煌時光之后,如今它的命運如同過眼云煙。面對未來,銀之杰的故事將何去何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銀之杰披露了2022年年報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銀之杰實現營業收入11.16億元,同比下降6.05%;凈利潤虧損1.24億,較2021年虧損2.76億減少1.52億。
銀之杰的主營業務涉及金融信息化、移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三大領域。2022年上述三大領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8億、5.91億以及3.67億;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15%、52.98%以及32.87%。
翻開過往的財務資料,銀之杰的虧損始于2021。在這一年,常年凈利潤徘徊在5000萬元以下的銀之杰,其凈利潤突然開始扭頭向下,步入虧損行列之中。
也在這一年,銀之杰所投資的億美軟通、易安產險、智帆金科的業務與股權先后出現了嚴重風險與問題。隨著問題接踵而至,銀之杰開始面臨虧損局面,并陷入了一個越來越深的虧損“泥潭”。
一、毛利率下滑,雞毛灑一地
2022年銀之杰虧損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其營業收入與毛利率的下滑。銀之杰2022年三大業務板塊中,營業占比最高的移動信息服務業務同比下降3.62%,電子商務服務業務同比下降了19.51%。
2022年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如果只是營業收入下滑倒也是情有可原,但是銀之杰下降不只是營收,其毛利率早已出現大幅下滑的現象。
2014年,銀之杰的毛利率為50.39%,到了2022年其毛利率僅為24.31%。具體來看,其營收占比最大的移動信息服務的毛利率下滑最大從14年的53.27%下降至22年的11.16%,金融信息化業務從14年的47.9%下降到36.77%。
在毛利率不斷下滑的背后,是銀之杰的三大業務線全線潰敗。
金融信息化業務上,銀之杰的金融業務營業收入呈下降趨勢,收入由2020年的2.16億,下降到2022年的1.58億,毛利率由2020年的51.24%下降至2022年的36.77%。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銀之杰投資的智帆金科、易安財險、華道征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2021年智帆金科進行了大幅裁員,其業務也處于了停滯狀態,銀之杰所投資的3000萬元全部打水漂。2021年,銀保監會決定對易安產險延長接管期限一年,銀之杰投資的7,864.43 萬元全部被計提減值損失。
還存活的華道征信在2022年僅實現營業收入8028.82萬元,虧損1524.46萬元。這其中還包括了銀之杰的關聯方的銷售金額,根據2022年關聯交易顯示,銀之杰及其子公司向華道征信關聯交易金額為 3,898.05 萬元。同時,銀之杰戰略投資的東亞前海證券2022年的投資收益為-4,273.61 萬元。
在移動信息服務上,2022年銀之杰的子公司億美軟通實現營業收入5.91億,同比下降 3.62%。億美軟通在2021 年已經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營業收入6.14億元,同比下滑 17.50%;凈利潤為虧損 6,886.81 萬元,毛利率為 7.76%,同比下滑 5.26 個百分點。基于此影響,億美軟通的1.52億的商譽被全額計提減值損失。
在電商服務上,2022年銀之杰的電子商務營業收入3.67億,同比下降19.51%。銀之杰的電子商務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于全資子公司安科創新以家居安防及智能家居產品為主要產品的跨境電子商務業務。2022年在亞馬遜平臺上的營業收入為1.81億元,同比下降14.60%。
可以看出,如今銀之杰移動信用服務與電商服務業務幾乎成為了一地雞毛,可是誰曾想這些業務在曾經可是銀之杰的最大的增量業務。
二、現在“一地雞毛”,卻是曾經輝煌!
銀之杰“老牌”業務是金融信息化業務。在2013年的年報中,銀之杰的主營業務介紹為:“公司主營業務繼續專注于金融信息化行業,致力于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與支付結算、風險防控、業務流程再造、自助服務相關的軟件產品、軟件開發、金融專用設備和技術服務。”
到了2014年,銀之杰進行了重大資產重組,收購了億美軟通,開始布局移動信息業務。其業務范圍變為金融信息化、移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三大板塊。在重組過后,銀之杰的新業務移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開始爆發式的增長,在2015年上述兩塊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達到了377.29%、1307.99%,一度成為銀之杰的新業務。
在神秘的命運編織中,似乎一切早已注定!隨著新業務爆炸式的增長,銀之杰的股價也迎來了一場盛大的狂歡。
全新的增長極!業績與股價攜手翱翔!在“故事”的魅力與股市炒作氣氛的共同推動下,銀之杰的股價如同鳳凰涅槃,2012至2015年間股價漲幅驚人的達到88倍(前復權)。
然而,在股價高歌猛進之際,銀之杰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紛紛選擇減持。2016年6月,這三位股東累計減持了254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71%。
春華秋實,繁榮與衰敗在股市的舞臺上輪回不息。在經歷輝煌過后,銀之杰問題開始暴露而出!
三、收購繁榮與業績變臉,新故事會如何?
在命運的指引下,2016年,銀之杰收購的億美軟通成功的完成了業績對賭,移動商務服務業務如日中天,成為銀之杰最耀眼的財富之源。
根據公告顯示,億美軟通的承諾在2014-2016年期間,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不低于3,840萬元、4,800萬元、6,000萬元,最終完成數分別為4,433.70、8,432.45以及7,366.52萬元,完成率分別達到115.46%、175.68%以及122.78%。
然而,在業績完成過后,億美軟通的毛利率便開始出現大幅的下滑。2014年,銀之杰收購億美軟通拓展移動信息服務業務,當時相關業務的毛利高達53.27%。當億美軟能業績完成后,2017年銀之杰的移動信息服務便下降至25.53%,到了2022年直接降到11.16%。
銀之杰收購億美軟通的估值,正源于其高溢價。根據當時評估報告,億美軟通息前稅后利潤永續為6021.18萬元,進行折現后其經營性資產的價值為32,940.03萬元,最終采用收益法評估后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34,672.69萬元,評估增值25,210.09萬元,增值率266.42%,交易價格為30,000萬元。
實際控制人減持之后,億美軟通的業績如同變了一個面孔,毛利率持續走低。2017-2019年,由于銀之杰擬收購慧博科技,在此期間億美軟通的業績還相對穩定。當到了2020年末期,銀之杰的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高管馮軍、何曄進行減持后,億美軟通的業績正式“擺爛”。
根據同花順(300033)IFind數據顯示,在2020-2022年期間,銀之杰相關人員已減持與擬減持的數量合計4,396.2萬股,占總股本比例6.21%(按公告時點比例匯總)。在此期間內,億美軟通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44億、6.14億、5.91億,凈利潤分別為68.93萬元、-68.87萬元、2,595.78萬元。
事實上,銀之杰所投資或收購智帆金科、易安財險、億美軟通、華道征信等企業均存在著業績變臉問題。這一方面是宏觀政策,另一方面與其資本與業務操作手法或存在著關聯。以華道征信為例,銀之杰對關聯方華道征信還存在著大量關聯交易與應收賬款,2022年銀之杰對華道征信應收款的賬面任務為8,579.16萬元,壞賬準備高達3,431.67萬元,計提比例高達40%。
如今,銀之杰的戲法仍在上演,在2017年收購慧博科技失敗后,此次舞臺鎖定了跨境電商業務。2022年2月,銀之杰用自有資金6,539.40 萬元收購安科創新(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科創新”)少數股東持有 36.33%股權,開始大力發展電商業務。
安科創新,曾用名為深圳市科安數字有限公司。2014年10月,銀之杰以增資收購的形式,總投資人民幣1000萬元、首期投資人民幣400萬元,取得了以經營家居安防產品的跨境電商為主要業務的安科創新51%的控股權。
然而,命運之神似乎并未給予安科創新太多眷顧。與億美軟通的情況不同,銀之杰雖以溢價收購安科創新少數股權,承諾3,000萬元凈利潤,卻不及安科創新近年實際凈利潤。盡管如此,收購之后安科創新仍未完成業績承諾。
2022年安科創新實現營業收入3.67億,同比下降24.25%,占2022年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2.88%;實現凈利潤3,136.18萬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 2,855.67 萬元,基于此計算,安科創新業績承諾完成率為95.18%。
目前,銀之杰的故事仍在繼續。安科創新電商業務似乎與億美軟通的移動信息服務異曲同工之處,銀之杰巧妙地調動資源,將收購目標企業的經營績效提升至巔峰,隨著股價飆升至相對高峰,股東的減持,收購目標企業失去了新資源的支撐后,其經營業績陡然滑落,市場風險接連爆發,成為難以遏制的狂瀾。未來之幕已拉開,銀之杰的“新故事”將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