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歲算老人?老人應該是什么樣的?芬蘭一項研究發現,如今老人的身體要比30年前同年齡的老人“年輕”很多。研究作者說:“人們對老年的固有認識已經過時了,如今老人的壽命在延長,身體各項機能水平在提高,失能年齡也在后移。”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數據,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從2015年的10.25%提高到2019年的19.17%,老人越來越年輕,也越來越健康了,但隨之而來,也有新的問題需要面對。
數據顯示老人越來越年輕
芬蘭一項研究對比了1989-1990年間與2017-2018年間75-80歲老人的數據,分析當代老人與30年前同齡人相比,步速、握力、膝關節伸展強度、肺活量、語言流暢性、推理能力、記憶力等都有進步。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徐米清表示,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從現代人的一些健康指標來看,近30年來老人的身體健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壽命延長了,身體也更健康。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4年提高了1歲,而且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
“以前65歲老人就算高齡,但現在老人到85歲才算高齡,這也對高齡老人的護理提出新的挑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老年病科三區護士長方燕齡告訴記者,當人們壽命延長之后,以前很少出現的老年疾病,現在都表現出來了,而且越來越高發。
健康老人應符合這些標準
徐米清指出,與過去相比,我國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近30年來,傳染性疾病、母嬰疾病、營養相關疾病的負擔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非傳染性疾病逐漸成為國人的健康殺手。
“現在國人首要健康目標應是防控慢性疾病,尤其是老人。”徐米清表示,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現在都提倡健康老人,那么怎樣才算是健康老人?如果自己患了各種慢病,還算不算是健康老人?
對此,方燕齡給出自己的答案:是否患有慢病并不是衡量健康老人的標準,要評價一位老人是否健康,主要看他身體各功能是否完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具備,心理狀況是否健康,是否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是否發生失智現象。如果以上指標都正常,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位健康的老人。
新時代也會帶來新問題
人是社會動物,因此不同時期的老人也會帶有時代印記。隨著時代發展,他們也面臨著全新的問題。
首先,對于高齡老人的護理需求更高了。人均壽命延長,意味著老齡化人口會逐漸增多,社會對于高齡老人的護理需求就更多了。
徐米清說,以往如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出現,由于醫療條件落后,可能會很快地奪走患者性命;但現在心腦血管疾病救治水平提升了,病死率大幅降低,卻帶來另一個問題:后遺癥患者增多,要求病后的康復訓練、居家護理等都要跟上,這對患者、家屬和社會也是全新的挑戰。
其次,體力勞動減少,運動量也減少了。大部分老人在年輕時都從事過高強度體力勞動,但現在生活更便利了,做家務可以用電器,出行可以坐車,這也讓老人運動量大大減少。
方燕齡指出,從40歲開始,人的肌肉力量下降就會非常明顯,建議老人要預見性地開展運動鍛煉,保持肌肉含量。健康老人的運動量應當與正常成年人是一樣的,每天盡量運動半小時,散步、打太極,對防病很有好處。
此外,老人要積極適應新科技,全社會也應該給老人一點學習的時間。受疫情影響,出入公眾場所都要展示健康碼,到醫院掛號也要先網上預約,這給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帶來了麻煩。科技的進步本應予人方便,現實卻把老人排除在方便之外。
方燕齡表示,讓老人維持社會參與度,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老人如何融入智能化社會,應該是一種雙向行為:社會要給機會老人向前走,如針對沒有健康碼的老人安排預案、醫院保留傳統掛號方式讓老人順利就醫;家人也需要多幫助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老人本身也不應拒絕追逐潮流,應積極擁抱新時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