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濱海訊(記者 杜紅梅 通訊員 王鵬 攝影報道)“堅守崗位,24小時與生命同行”,是千千萬萬醫護人員跨年的常規過法。現階段,疫情防控工作迎來了新的挑戰。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泰心醫院”)始終堅持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科學應對、統一指揮,盡全力保障患者救治。
急診堅守 護衛人民健康
【資料圖】
急診是醫院搶救生命的前沿陣地,這里沒有節日的輕松愜意,只有緊張忙碌的身影。在這里,患者及家屬或許看不清醫護人員的臉,但一定看到了他們三步并兩步的小跑,看到了他們搶救患者時忙而不亂的身影。
連日來,泰心醫院急診科患者數量猛增。2023年元旦當日,泰心醫院急診量高達275人次,這個數據是往常的4倍,其中,危急重患者比例也有所增加。為更好地確保救治工作,醫院增派醫務人員支援急診工作。
醫院調集大量指脈氧夾,對門急診候診患者全部第一時間進行指氧飽和度和心率檢測,快速識別與分流危重癥患者,確保心率異常和氧飽和度低的患者優先就診,為患者筑牢健康的橋梁。
重癥擴容 守護危重患者
冬季是心血管病高發季,治療心血管病重癥是剛性需求。對重癥患者的救治,對醫療機構特別是重癥醫學科救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泰心醫院在原有重癥監護室力量的基礎上,組織精英醫護人員充實到新增設的重癥區,投入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為最大限度救治重癥患者,泰心醫院未雨綢繆,全院統籌呼吸機、ECMO等重癥救治設備的使用,改善氧氣供應條件,時刻做好緊急A-V(靜脈到動脈)和V-V(靜脈到靜脈)ECMO的人力、設備與耗材的一級戰備。
劉曉程院長在重癥監護室指導工作
為確保所有重癥和有猝死高風險的患者都能得到高質量的救治,泰心醫院在3天時間里,緊急對8間手術室進行改造,特增32張重癥ICU床位。擴容后,泰心醫院的重癥監護床位從原本已超額完成規定的96張增至128張,占全院總床位的32%。自2022年12月25日始,重癥床位使用率由64.5%逐漸增長至90%以上,近4天持續在95%左右高位運行。在此基礎上,醫院又在病區增設二級監護床位25張。
醫護人員在改造后的手術室對重癥患者實施監護
社區分流 讓出“生命通道”
力保急危重癥患者救治,加快流轉的關鍵,一方面在收治,另一方面則在于打通后路。要“解除后顧之憂”,除了擴增病床實現快速接診和處置,還需要規范轉出。泰心醫院院長劉曉程說:“對于三級醫療機構而言,集中力量救助重癥患者是當前的重中之重。泰心醫院已成立專家組,除為全院重癥患者會診外,還每日聯合查房確定符合轉出標準的患者名單,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一、二級醫療機構緊密對接,有計劃地完成輕癥患者下轉。解決了后端‘梗阻’,使全院平均住院日降至4.3天。”
專家組查房
據了解,截至目前,有33名病情穩定的患者按既定流程轉出。泰心醫院已分別與其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點對點”的醫療信息對接,為患者提供全面連續、有效及時和個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結合他們的身體情況作出綜合判斷,一旦患者突發緊急情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通過綠色通道上轉至專科醫院進行診療。
互聯網+問診醫療不斷線
泰心醫院自主研發的實時動態監護可穿戴設備及系列配套軟硬件系統,使全部住院病人的心電、血壓、脈氧等生命指征得以實時無線傳輸、實時無線報警的基礎上,又為128床的重癥監護室調配了8臺中央監護站,通過嚴格設置生命參數上下限自動報警區間,實現了床邊機、中央站和移動狀態醫護人員掌上PDA三設備的實時報警。這種三重實時報警網絡系統使醫護人員對突發事件能迅速作出反應,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時的診療服務。
可穿戴設備
在疫情期間,泰心醫院也將這套系統成功應用于海油鉆井平臺和立體120的救治。在鉆井平臺初級搶救和直升機轉運海上患者過程中,能準確地將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變化第一時間傳輸到醫院急診部,使醫療團隊能對平臺和機上醫護人員進行指導,并在患者未到之前作好了搶救預案,爭得了更多的“窗口”搶救時間。通過海上立體120,迄今已救治了30余位危重患者。
1月2日,立體120直升機再次成功轉運海上平臺患者
醫院將互聯網診療作為線下診療的重要補充,用戶只需一部手機,通過關注“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公眾號,選擇互聯網醫院,足不出戶,上傳外院就診資料,通過視頻連線就能完成手機在線看診、開立處方、實時繳費醫保結算。除此之外,泰心醫院的醫生還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泰心云醫”平臺,全天24小時在線上回復問題,解決各種需求。
互聯網診療
面對新壓力、新挑戰,泰心醫院統籌全院人力、空間、設備資源,實行普通病房床位統一協調、重癥病區床位統一管理、搶救設備統一調配、醫護人員打破建制統一排班的制度,做到常規醫療與抗疫兩不誤。醫院在高質量完成抗疫工作的同時,近期單日最高心血管介入治療達112臺。泰心人以“輕傷不下火線”的堅守和舉全院之力的姿態共同應對,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癥,以實際行動守住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
疫霾終將過去,春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