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津濱海訊(記者 陳西艷 張廣艷 通訊員 田罡)記者從總部位于濱海新區的中交一航局獲悉,6月10日,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完成最后一節沉管安裝,標志著經過3年建設,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沉管隧道,也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完成所有管節安裝,距隧道合龍僅剩最終接頭。
沉管浮運(遠處為一航局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是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海底隧道工程為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總長6845米,其中沉管段長5035米,由32個沉管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作為隧道合龍的最后一個管節,E23為異形管節,長165米,重約8萬噸。特別是管節起浮及沉放前壓載調平難度大,高溫、強對流、大徑流、強回淤、臺風等氣候影響明顯,作業空間狹小,控制難度空前。
出塢近景
6月8日9時50分,在世界首制沉管運安一體船“一航津安1”拖帶下,E23管節從珠海桂山島啟航,由北斗定位系統指引,經50公里超長距離浮運,7條航路切換,于次日凌晨2時30分抵達沉放水域。10日14時,經系泊、沉放、水力壓接等工序,E23成功實現水下對接。經貫通測量,E23管節對接精度滿足設計要求。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具有“超寬、深埋、變寬”的特點,一航局施工團隊結合工程特點,研發了世界首制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可實現沉管毫米級安裝,成功解決超大沉管超長距離浮運安裝的世界性難題,推動外海沉管隧道施工進入智能化時代;研發的世界最大最先進沉管基床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可滿足4厘米超高精度整平,有效保障了沉管精準對接。
管節沉放操作
作為我國的“筑港搖籃”和沉管隧道施工國家隊,中交一航局建設了港珠澳大橋、大連灣海底隧道、深中通道等我國目前所有已建的外海沉管隧道,打造了“跨海通道超級工程”的中國品牌。深中通道自2020年6月首節沉管對接以來,施工團隊接連創下“一月一節”“連續7節零偏差對接”等多項沉管隧道施工紀錄,持續鞏固了我國在世界跨海通道領域的領先優勢。
深中通道地處珠江口核心區域,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項目全線采用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100公里,項目建成后,中山至深圳可跨江直達,車程從兩個小時縮減至半個小時內,有效促進兩岸交通和經濟發展。(圖片由中交一航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