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醫聯體建設在全國各地展開,部分解決了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但仍有幾個關鍵問題有待破解:
經過4年多的發展,互聯網醫療與醫聯體建設已經融為一體,并以互聯網醫聯體的形式在醫改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互聯網醫療與醫聯體建設最初的交集在哪里?以怎樣的形式融合發展?未來的想象空間是什么?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將時間撥回到2015年。
烏鎮啟航:從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烏鎮,獲批成為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綜合試驗區,吸引眾多“互聯網+”項目落地。
作為試驗區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探索,烏鎮互聯網醫院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前夕揭牌,并被大會主旨報告稱為“中國互聯網創新發展的縮影”。
同年12月10日,時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王建安教授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為杭州的黃女士開出第一張在線復診處方。不到兩天,黃女士便收到快遞員送來的處方藥品。
這在線就醫的一小步,成為數字醫療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互聯網醫院打破醫院圍墻,開創了在線處方、在線復診、遠程會診等融合創新的先河,使醫療全流程中的醫療服務數據互聯互通,形成線上線下醫療服務閉環成為可能。換言之,互聯網醫院為互聯網醫聯體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和前期探索。
另一方面,由于突破了醫療機構審批條例、處方條例、醫生執業限制,互聯網醫院帶來的沖擊是爆炸性的。行業從懷疑,到審視,到擁胞,再到趨之若鶩,用了足足5年多的時間。
(烏鎮互聯網醫院)
曾為語音識別技術專家的微醫創始人廖杰遠,或許沒有因為參與創辦科大訊飛而被銘記,但卻作為互聯網醫院的締造者在醫療健康領域獲得了一席之地。多年前他預言的“每家醫院都希望擁有互聯網醫院”也正在逐漸成真。
但廖杰遠沒有預料到,為互聯網醫療發展按下快進鍵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2020年年初,為了紓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群眾的看病就醫需求,減少醫院內聚集,很多人因此首次嘗試“云看病”。互聯網醫療在撐起守護生命健康“空中屏障”的同時,也被沖上了風口。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全國互聯網醫院已超過1100家,成為新時期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服務的“必選項”。對于進入深水區的醫改來說,以互聯網醫院為支點開展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也從當初的錦上添花變成了雪中送炭。
郟縣落地:沉下去,根扎到泥土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一大短板在基層。在互聯網醫院實現一系列突破創新之后,廖杰遠選擇將互聯網醫療服務沉下去,落地在中國廣袤的農村。
2017年,河南省平頂山市政府與微醫達成“互聯網+健康平頂山”戰略協議,以郟縣作為試點,依托互聯網醫院平臺和資源,構建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智能分級診療體系。
微醫自主研發的“流動醫院”,以“車、包、站”(包括云巡診車、云巡診包、醫衛工作站)的新型組合形式,賦能基層醫療機構,為基層群眾提供家醫簽約和醫療健康服務。
一輛云巡診車可協助完成7大類53小項檢查檢驗項目,提供100種疾病標準化診療方案,相當于將一家二級醫院搬到了老百姓家門口,也讓當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撐:居民健康數據可即時同步到“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基層醫療機構也可以直接向上級醫院發起遠程會診申請。
“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扎根泥土的互聯網醫療使“村頭接診,云端看病”成為現實。2019年10月,平頂山市政府與微醫升級合作內容,進一步打造平頂山市健共體。
2020年,郟縣全縣健康管理服務人次同比增長13.5%,重點人群家醫簽約率同比增長6.3%,履約率同比增長7.5%,慢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增長3.08%。全縣常住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18年初的12.14%,增至目前的25.8%。郟縣還成功創建為國家級健康促進縣。
2019年,廖杰遠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在接受采訪時他表示,微醫將繼續在數字健康領域探索,一方面運用新技術,讓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便捷、高效地下沉到貧困地區;另一方面,加大投入,結合各地實際,打造互聯網基層醫聯體,幫助更多欠發達地區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截至2020年年底,微醫流動醫院服務已覆蓋我國12個省份69個縣的2800萬人口。互聯網醫院正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村和偏遠地區打通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泰安生根:小切口大改革,慢病不慢治
數據顯示,慢病已成為中國居民的主要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隨之而來的是,慢性大病醫保支出占比高、增長快,醫保基金運行壓力大,以及群眾看病吃藥難等一系列痛點堵點問題。在此背景下,行業內不乏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卻始終未能切入核心環節。
2019年,山東省泰安市開展“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慢病管理創新服務。這是微醫依托互聯網醫院打造互聯網慢病醫聯體的首次落地實踐,也是城市醫保部門直接購買數字慢病管理的模式創新。
該模式涉及慢病管理線上線下全流程,形成慢病管理防、診、治、管、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閉環,為患者提供慢病復診、購藥、報銷、數據管理,以及數字化干預處置等服務,并通過數字化、規范化的全流程管理,強化了醫保監管和控費。
“泰安模式”以“小切口”推進大改革,形成了患者滿意、醫院滿意、政府滿意的多方共贏局面,成為數字慢病管理創新服務的樣板。僅1年時間,當地慢病患者單次人均就診時間就從2-3小時減至30分鐘,單次處方金額較2019年下降12.7%。
去年6月18日,山東省“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慢病管理創新服務現場會召開,全省各市醫保局主要負責人齊聚泰安。山東省醫保局局長張寧波在會上表示,要進一步總結推廣泰安慢病管理創新經驗,全面推進“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綜合保障體系建設。
目前,互聯網慢病醫聯體正在濟南、德州、濰坊等地快速落地,服務當地慢病患者。
濟南發展:構建居民數字健康畫像
長期以來,我國醫療服務存在支付方單一的問題。作為醫療服務最主要的支付方,基本醫保覆蓋中國超過95%的人口。
“目前,醫保部門正在全力推進醫保付費方式改革,以便更好地契合醫療服務的內在規律。這對群眾的健康管理非常有價值。”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國家醫保研究院副院長應亞珍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未來,供方、需方、醫保支付方將共同對患者健康負責。這一做法將在典型地區先行先試,再在更大范圍推廣。
山東省是人口超過1億人的大省,如何發揮醫保杠桿作用,調動各個產業資源共同重塑醫、養、保、健流程,成為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020年4月25日,山東省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臺正式運行。作為平臺主要發起方和運營方,平臺上線當天,微醫就在濟南開出了互聯網醫院醫保電子結算單,打通了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全流程。
以醫保支付為驅動,平臺構建了“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綜合醫療保障服務體系,并率先在濟南開展醫保支付改革、醫保智能監管、醫保便民惠民等嘗試和探索。
微醫研發的醫保智能監控系統,實現了事前提醒、事中控制和事后審核的全流程監管,從單純管制向監督、管理、服務相結合轉變,將監管重點從醫療費用控制轉向醫療費用和醫療質量雙控制,提升了當地醫保基金的運轉效率。
數字醫療帶給醫保、商保等支付方巨大價值。以醫保智能監控系統以及全方位數字醫療服務為抓手,平臺逐步為醫保統籌區的參保人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健康畫像。
(山東省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臺為參保人建立數字健康畫像)
數字健康畫像一方面賦能醫療服務供給方,基于對患者健康狀況的掌握,醫生可以更好地診療,制訂針對性的健康干預策略;另一方面幫助患者全面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在醫生指導下,開展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
同時,數字健康畫像有效解決了商保面臨的投保人健康數據缺失,投保后健康管理配套資源與服務不足,理賠流程復雜等問題。經過用戶授權或申請,商保機構可以基于居民數字健康畫像,開發定制化、高性價比的健康保險產品,并配套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提升用戶健康水平。例如,微醫推出的區域性健康保險產品“齊魯保”為醫保參保居民提供額外商業健康險,緩解基本醫保支出壓力,同時也減輕患者負擔,形成""醫保商保一體化"的醫療保障體系格局,推動保險與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發展。
天津成型:“四朵云”塑造新健康責任制
數字技術實現了供給側、需求側以及支付方之間的“超鏈接”。在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經驗之后,數字醫療服務模式開始挑戰綜合醫療服務場景。2020年1月6日,天津市與微醫集團簽署《數字健康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共建數字健共體等合作意向。
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是,在天津基層數字健共體建設中,互聯網醫院首次在地方改革中擔任牽頭方。天津基層數字健共體由天津微醫總醫院(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7家基層醫療機構形成互聯網緊密型醫聯體。
該醫聯體通過落地云管理、云服務、云藥房、云檢查“四朵云”平臺,實現管理統一、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服務同質,創建貫穿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維護體系,切實提升居民健康指標,減少醫保支出。
從模式創新角度來說,天津的緊密型互聯網醫聯體可視為醫聯體、緊密型醫共體的升級版。從醫保支付改革的角度來說,該模式實現了支付方以確定成本為健康結果買單。
在這個健康維護體系中,醫療機構運行模式正在逐漸改變,重新確立的績效考核機制,以健康結果為導向,以結余留用為激勵,構建全新的責任機制。這為“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提供了現實范本。
具體來說,天津基層數字健共體通過數字化手段賦能基層醫療機構,基于數字化引擎平臺,規范管理路徑,為患者提供標準化、智能化的慢病管理服務。以糖尿病管理為切入點,在依托互聯網醫院的緊密型醫聯體內,該健共體探索醫保“整體打包付費”“按人頭打包付費”等支付方式;根據醫療健康管理質量考核結果,落實“結余留用、超支不補”的激勵約束機制。
在數字化慢病管理與新型健康責任機制的合力下,入組患者的各項健康指標得到持續改善。以緊密型醫聯體內的天津市黃河醫院為例,依據今年2-6月的管理效果統計,建檔入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達標率提升了14%,規范管理率較本地區平均水平提升了15%。
近期發布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將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擺在了重點工作的位置。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詹積富表示,三明醫改已經進入3.0階段。在1.0階段,以藥品耗材治理為突破口,治混亂、堵浪費,克服了“以掙錢為中心”的頑疾;在2.0階段,通過建章程、立制度,讓醫療回歸“以治病為中心”的正軌;在3.0階段,推動醫療服務體系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微醫在天津的探索和實踐,與三明醫改3.0階段的目標和方向不謀而合。對此,詹積富表示:“由互聯網醫院牽頭組建緊密型醫聯體,建立以家庭醫生簽約為核心,以慢病管理為抓手的健康責任制,就是三明醫改3.0階段的目標,相關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成效值得關注。”
在日前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上,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高力評價:“微醫在天津的實踐是對數字醫療創新的積極探索。”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也將數字醫療列為重點發展領域。
機遇當前,數字健康未來可期
從最初被人“看不懂”,到搶干苦活累活被人“看不起”,再到形成服務閉環后迅速鋪開,微醫已在互聯網醫療的大潮中乘風破浪十年有余。
十年彈指一揮間,無數行業被數字化浪潮席卷,而數字醫療尤顯“頑固”。這恰恰要求探索者具備雄心與恒心。
針對痛點尋找解決方案,提高效率,增進整體福利,是所有互聯網行業從業者的志向。在這些從業者和探索者里,微醫的“互聯網”和“醫療”雙重基因,令其把脈行業發展方向更加精準,嘗試也更加大膽:
創辦互聯網醫院廣泛連接醫療資源,形成互聯網醫聯體與實體醫療機構協同共生,構建緊密型互聯網醫聯體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數字醫療的進階之路越走越寬。
潮起潮落,有人在水面上看浪花,而微醫選擇沉在水底感受水流的方向。回望來路,從基層到地市,從省會城市到直轄市,微醫的實踐證明,依托互聯網醫院構建的區域數字醫療模式具備強大的張力。這種張力,不僅體現在橫向的可復制性上,也體現在縱向的成長性上。持續的政策利好、支付方式改革的推進、市場需求的釋放,都將給已被驗證的模式,帶來進一步躍遷的機遇。
數字健康未來可期。
(來源:《健康報》記者 姜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