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位于北京城前門的大柵欄商賈云集,許多著名的店鋪、酒樓、茶肆、攤販均聚集于此。在大柵欄的門框胡同深處,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鋪,一位魏姓老藝人帶著年輕的徒弟專門以制作各色民間特色小吃為營生,由于老人家淳樸厚道,手藝精湛、做工考究,而小徒弟也勤勞好學,因此他們的小吃極受遠近四鄰的歡迎,其中尤以糖葫蘆、豌豆黃、驢打滾、茯苓餅等食品為主,從朝至夕都可見小鋪前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相傳有一日,康熙帝微服私訪至大柵欄游玩搜尋民間美食,在人流的帶動下誤入魏記小吃作坊,目睹老藝人現場制作糖葫蘆和驢打滾等風味小吃,領隨臣坐于作坊前一邊觀看一邊品嘗,食之贊不絕口,連呼"甜而不膩,清爽怡口,為天下不可多得之美食",遂興起,問詢老藝人手藝何來。老藝人答曰:"家傳之法,因其好食之,故開設此店,常年細思量,不斷善其法,使之獨善其味"。康熙聽后頻頻點頭,言之"匠心該如此",遂率眾離去。數日后,內務府一眾突至魏記小吃坊,宣康熙帝旨"魏公匠心、風味絕佳、朕喜食之,賜御食名"。揭開隨行所帶匾額,上書康熙墨寶"御食園"。其后,"魏記 "正式更名"御食園",消息一經傳出,御食園小吃更是聲名鵲起。魏姓老人感于帝恩,更是窮盡其法,不斷豐富品種、創新口味,并定期貢奉于宮中,榮升為帝王及后宮妃嬪的皇家御點。此后,御食園品牌一直代代相傳,進入新世紀后,御食園由老字號商鋪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食品專營企業。時任御食園公司董事長曹振興先生不僅醉心于傳統美食的研究,更立志于“弘揚京城文化,傳承絕世佳藝”,堅持魏公“鉆研創新,苛求精絕”的匠心精神,致力于御食園品牌的發展和復興。
御食園品牌歷經傳承,始終秉承“食以民為天,愛心做美食”的匠心理念,組建專家團隊,對皇家宮廷食品和京味特色食品數百年傳統工藝進行了收集、整理、研究,吸納精髓之后更結合現代食品美味、營養、健康、時尚的消費需求,引進高新科技對傳統工藝進行改良創新,成功獲得了多項新成果,其中由御食園改良的無殘硫、無添加的“新概念果脯”被業界視為果脯產品的一次革命性創新,不僅延續了老北京傳統美食文化的內涵,同時迎合了現代人回歸自然、崇尚天然綠色的消費理念,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在保留傳統口味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對健康、時尚的追求,秉承“傳統+科技”、“傳統+時尚”、“傳統+健康”、“傳統+文創”的研發理念,挖掘傳統產品中的精髓,打破傳統食品的做法,反復對比產品的制作工藝、配方、口味,改良后推出了上百種京味特色食品和現代休閑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御食園牌冰糖葫蘆、北京果脯、茯苓夾餅、驢打滾、艾窩窩、麻團、蜜麻花、京八件、豌豆黃、山楂糕、羊羹等20種產品被授予“中華名小吃”稱號,御食園老北京十三絕禮盒、京味伴手禮禮盒、京八件禮盒被評為“北京金牌旅游食品”,御食園京城十三絕禮盒榮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金獎。[1]
[1]建議補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