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遇到下雨,河道附近、小區路面積水往往很嚴重,居民們要穿雨鞋,有時甚至只能提著鞋蹚水回家。現在好了,河道、公園以及小區處處都是綠色,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居住在閑林幾十年的李大爺,道出了該區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探索建設的實效。從湖泊水系到公園綠地、從城市主干路到街頭巷尾、從公共建筑到住宅民居……現如今,余杭街頭巷尾皆因為海綿城市建設而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今年以來,余杭區住建局圍繞海綿城市建設的指標和要求,加快新建、續建項目建設力度,年度計劃完成山河港河道提升整治工程、閑林街道商貿東安置房、良渚新城二小等9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充分發揮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
“為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嚴控規劃建設審批環節,優化創新設計理念,目前已出具了97個項目的海綿城市方案評審意見,明確了19個擬出讓地塊海綿城市建設指標,并定期對正在施工或已完工的海綿示范項目進行檢查。”余杭區住建局(海綿辦)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也將聚焦示范區域創建、示范項目創建等,認真做好項目設計審查,將“海綿智慧”融入城市建設的自然生長脈動間,全力破解城市硬化嚴重造成內澇積水等問題,讓“山水共融、清新明亮、城在景中”的靚麗城市,呈現出“杭城藍、余杭綠、河湖清”的道道風景。(記者 沈維 余杭微融圈 陳爽 蒲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