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蕉下再度闖關港交所IPO。
蕉下瞄準女性市場,靠防曬傘成功起家,目前已經是國內戶外防曬服飾的龍頭企業。在今年4月份遞表港交所IPO失敗后,蕉下更新了招股書第二次沖擊上市。
營收頻現“增收不增利”
在報告期內,蕉下的營收快速增長,由2019年的3.8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4.07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150.04%。在最新的2022年上半年,蕉下已經實現了22.11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81.3%。
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2021年總零售額和線上零售額計算,蕉下是國內最大的防曬服飾品牌,在中國防曬服飾市場排名第一。
蕉下營收的快速增長一方面來自于品類的持續擴充。在防曬傘之外,蕉下針對女性市場逐步將防曬產品擴展至服裝、帽子、以及其他配飾,并逐步推出男性防曬市場產品。
2019年-2021年期間,蕉下傘具的收入占比分別為86.9%、46.5%及20.8%,持續下滑。服裝業務成為了公司的最大營收項目,在2021年的營收中占據29.5%。
在品類擴充外,蕉下的毛利率也在逐步提升。報告期內,公司的毛利率由2019年的50.0%逐步提高至2022年的60.3%。這一水平已經超過多數服裝品牌,比肩國內頭部運動品牌。據悉,安踏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6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營收持續增長的過程中,企業在凈利潤方面卻遲遲難以獲利。2019年-2021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2320.7萬元、7.7萬元、54.73億元,直到2022年才首度扭虧為盈。
蕉下的企業毛利率在2022年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提升,對于企業能夠在2022年實現凈利潤“扭轉”的主要成因,和訊財經致函蕉下未獲回復。
廣告增速高于營收增速
對于快速推動營收增長,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打法,對于蕉下而言,大額的銷售投入正是其所采納的操作。
蕉下分銷和銷售費用包括廣告及營銷開支、電商平臺服務費等部分組成,這一費用在報告期內,從2019年的1.2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1.04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97.19%,在2021年占營收的比重達到了45.09%。
僅從廣告及營銷的開支來看,2019-2021年期間,分別為0.37億元、1.19億元、5.86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9.6%、15%、24.4%,年復合增長率為297.97%。
在廣告投入上,蕉下在三年內持續增長,占營收的比重也在快速攀升,近300%的復合增長率更是幾乎為同期營收復合增速的2倍。依賴于廣告投入的營收增長方式能否維持長久,或許這同樣是蕉下當下所面臨的難題。
此外,招股書顯示,蕉下在2021年與597個擁有不同粉絲群、受歡迎程度各異的關鍵意見領袖合作,以推廣產品并為在線和零售門店帶來流量。這一合作人數在2022年上半年激增至1577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2022H1的2個報告期內,排名首位的關鍵意見領袖的銷售及營銷活動直接產生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1.20億元、1.17億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5.0%及5.3%。
據市場調查,蕉下的產品曾多次出現在李佳琪的直播間,市場曾質疑蕉下的首位關鍵意見領袖是否為李佳琪。此外由于,李佳琪曾有過停播經歷,這對于公司的營收又是否會造成影響?對于上述問題,和訊財經致函蕉下,未獲回復。
研發投入僅為2.85%還能維持黑科技?
在大筆投入營銷之下,蕉下在研發上的分配顯得并不足夠,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僅為2.85%。
蕉下成名之時,主打防曬傘,并在市場中被冠以“黑科技”進行宣傳。經過多年發展之后,蕉下的專利確實得到了極大地豐富。據天眼查顯示,蕉下當前擁有206項專利,但其中有高達149項為外觀專利,占比達到72.33%,發明專利僅為23項。
在23項發明專利中,僅為6項獲得“授權”,其他項則處于“公開”“實質審查”“專利撤回”“專利駁回”的狀態。
當下公司不足3%的研發投入是否能夠支撐起“黑科技”屬性成為了消費者心中的疑慮。
在2021年,廣東省佛山市消委會曾對20款晴雨傘進行了質量調查,測試項目包括安全性、功能性、工藝性。調查結果顯示,同為5星級評級的產品中,蕉下雙層小黑傘系列三折傘的售價最高,是五星評級產品平均售價的1.72倍。
蕉下產品定價普遍高于市場競爭對手,這也使得公司頻頻陷入“收取智商稅”的負面評論中。
蕉下如何看待研發投入?又怎么看待高價格下的所謂“收取智商稅”?和訊財經就上述問題致函蕉下,未獲回復。
產品曾被曝質量問題
研發不足,產品定價高,收取智商稅等不利評價之外,蕉下的產品還曾陷入質量問題。
今年夏天,蕉下曾推出一款小手雷形式的“多功能防護噴霧”。在功能宣傳上,產品頁標注有“戶外防叮時長可達8小時”“防蚊”等文案,成分表中也標注有驅蚊效果的成分。
根據《農藥管理條例》,有驅蚊、防蚊功效的產品均屬于農藥產品范疇,在市場上銷售需取得農藥登記證號、農藥生產批準證書號,且須在包裝上標明。蕉下的這款產品并不具備上述要素,按規定屬于無證的不合格產品。最終,蕉下下架了該產品。
在安全質量上打擦邊球,蕉下的這一行為曾一度引發市場的不滿。事實上,蕉下本身并不從事產品的生產,而是由代工廠自行購買并加工原材料,再向公司提供成品,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與174家合約制造商有合作。
對于產品安全性的把控以及代工產品的質量把關是市場較為關注的方面,對此蕉下又將如何應對?和訊財經同樣致函蕉下,未獲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