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首批四只養老理財試點產品成功于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完成申報,正式亮相,這意味著我國養老理財試點正式開啟。記者了解到,雖然此次江蘇沒有城市進入試點,但我省老年居民的養老金的投資通道也在逐步打通,以江蘇銀行為代表的省內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銀發金融”。
老齡化催生養老金融市場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省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萬,占總人口比例為21.84%(全國18.70%),高于全國3.14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六位。江蘇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
說到養老,錢的問題十分重要。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主要是保障退休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支柱中的企業年金只有部分企業提供,要提升保障水平;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亟待發力。近年來,基金業、保險業陸續推出了一些養老金融產品,來自銀行業的養老理財產品也在陸續推出。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總裁成家軍表示,銀保監會這次開展養老理財產品的試點,旨在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金融產品體系,滿足老百姓安全穩健的投資需求,補充目前金融市場上缺乏長期限養老金融理財產品的一個空缺。
江蘇省銀行業協會則表示,向銀行機構發出“金融助老服務倡議書”,提示老年人購買保險產品三個“不要”。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定制適老金融課堂;依托“江蘇銀行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區”,重點關注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持續開展常態化教育宣傳。
老人理財還是以穩為主
“我現在的退休金有個六七千,生活基本上夠了,有點閑錢會買點銀行保本理財。”南京市民秦偉今年65歲,從企業退休的他對于目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兒女都有理想的工作,自己的錢自己用。秦偉表示,雖然一些朋友會給他一些理財建議,但他有些搞不懂,還是覺得主要是儲蓄為主,比較本金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像秦偉這樣的退休老人為數不少,有點閑錢,但不知道如何投資,讓養老金升值。
對此,記者從省內一些金融機構了解到,針對老年群體的金融服務已經開展。例如,根據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江蘇銀行為老年客戶量身定制專屬金融理財方案,在市場上發行由老年客戶專享、集投資理財和人身風險保障于一體的“幸福晚年”系列理財產品和“融享幸福”借記卡,滿足老年客戶穩健、保障型的個性化理財需求,搭建了涵蓋“特色卡片、專屬理財、便利結算、增值服務”在內的老年金融服務體系。目前江蘇銀行已累計發行“融享幸福卡”超73萬張;近3年累計發售“幸福晚年”專屬理財產品超700億。下一步,江蘇銀行將繼續以“融享幸福卡”為載體,堅持傳統服務與產品創新并舉,滿足銀發客戶多元化需求,進一步豐富服務內涵。
相關專家表示,在我國社會老齡化加速形勢下,老年金融市場增長較快。客戶特征決定客戶需求,銀行在為老年客戶打造專屬服務產品時,應詳細分析老年客戶特點,推出有針對性的專屬特色化產品和服務。比如,老年客戶投資理財觀念相對注重安全,“本金安全”“收益穩定”“可隨時提取”是大多數老年客戶購買銀行產品最看重的因素。因此,對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穩健型理財產品的拓展與開發,是銀行業滿足老年客戶需求、增加自身贏利點的拓展空間。
專家認為金融銀發產品大有可為
相關金融專家指出,養老金融理財市場對于金融機構就是一片藍海,不同收入層次的老年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也有差異。銀行對中等收入水平的老年客戶,可增加部分高收益產品;對高收入水平的老年客戶,可推薦選擇私人銀行業務、家庭信托服務等。銀行還可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向老年客戶精準推送不同產品信息。老年客戶對新興金融產品的接受程度不高,投資習慣有一定的穩定性。對銀行而言,可在醫療保健、家政服務、旅游休閑等場景下,誠信且精準地推出“銀發產品”,如醫療保險、定制類代付業務等,構建養老金融生態圈。
對于養老理財的投資提醒,普益標準理財專家告訴江南時報記者,需注意如下:第一,投資者不宜過度關注產品短期內的凈值波動,應結合自身風險偏好關注養老理財的風險收益特征。養老理財雖定位為養老,風險預計較小,但因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該類產品的收益依然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投資者應結合自身資金情況及養老需求,需仔細研究該類產品的投向、流動性、風險、收益等各方面情況,對于長期養老投資進行合理的資金分配。總的來說,投資者如果要投資養老理財產品,主要需考慮自身的養老需求、能否堅持長期投資以及該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資理念,既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也要選擇風險偏好相匹配的養老理財產品進行投資(記者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