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商務部等六部門于2021年7月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平臺載體,支持領航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聯合中小企業建設產業集群。
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走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路子,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近日,在國家高端智庫經濟研究中心舉辦“培育新型實體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研討會上,與會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認為,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生態,不僅需要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提高自身價值鏈、聚焦主業增強競爭力,也需要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的新型實體企業的“助攻”以它們扎實的基礎設施網絡、創新的技術能力來推動資源開放共享、技術外溢、產業鏈協同發展,從而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加速向專精特新“小巨人”發展。
賦能:補鏈強鏈
“科技和產業變革為新型實體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多機遇,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不斷創造著新的應用場景以及產業運行和經營模式,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在研討會上表示,近年來,一批同時具備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擁有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在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通過把供應鏈管理、生態運營能力和物流體系開放給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賦能。服務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就業,也服務了消費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新型實體企業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專業化,做專業的事情;二是多元化,用更多新型手段(數字化)實現產業鏈強鏈補鏈和形成生態;三是社會化,提供新型的基礎設施,以務實的形態服務于社會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北京易路商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中小企業,年營業額約在3億元左右。此前,該企業在江西南昌中標一個大項目,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項目相關的本地部署。但按照傳統線下采購流程,需要大約1個月時間才能完成。而借助京東企業購數字化采購能力,易路商舟僅用數天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物品的購買及配送工作,極大地提升了易路商舟在江西的業務發展速度。
京東零售集團企業業務事業群中小企業平臺業務部總經理羅曉華表示,為降低中小企業采購數字化的“門檻”,京東企業購打造“快采購、輕管理、一站式”數字化采購服務平臺,通過將采購全流程數字化,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采購。中小企業無需額外投入,便可享受到數字技術帶來的發展紅利。目前,京東企業購已服務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超過2.7萬家,在全國4萬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占到整體近70%。未來將通過供應鏈協同、打造“專精特新”生態圈及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標桿模式,為“專精特新”建立系統化、精細化、智能化的高質量服務模式。
改造:聚焦共性
研討會現場,參會人員普遍認為,數字化應是大中小企業融通發揮價值的關鍵領域。一方面,大型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擁有較為成熟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實施經驗;另一方面,數字化雖是中小企業跨越周期發展的利器,但受制于規模、資金、人才儲備等因素影響,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不敢轉、不想轉、不愿轉的障礙。雙方的需求和能力存在極強的互補性。
“數字經濟改造了傳統產業。”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許正中指出,現代新型技術的迭代和疊加、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通發展,直接導致了產業鏈的多維度融合。數字經濟讓制造業徹底轉型,新工具和新的制造模式使得降本增效成為新常態,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或者零交易成本。
“在與實體零售企業接觸時發現,我們發現很多中小企業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科技自主研發能力,需要借助外部服務資源降成本、提效率,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達達集團零售賦能事業部副總經理盧明田介紹道,基于“零售+物流”雙輪的合力優勢,達達集團向行業開放技術能力,為有需求的實體零售企業,尤其是自身基礎和科技自主研發能力較為薄弱的中小零售企業,提供一體化數字解決方案,并通過履約配送、營銷交易、商品管理、用戶運營和數字化建設五大核心環節,助力實體零售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降本增效和銷售業績提升,引領并推動即時零售新模式的高質量發展。
劉向東認為,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生態,一方面要支持大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形成穩定的反哺,包括技術反哺、協同讓利,同時,大中小企業協同起來反哺社會;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要找準在產業鏈中的定位,走“專精特新”的道路,只有提升自身的能力,培優培強,才能在產業鏈中不可替代。
談及下一步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方面的重點,畢吉耀建議,產業鏈、供應鏈龍頭企業要更多聚焦于共性的技術研發,依托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把幾十萬家中小企業融合在一起應用這些共性技術。相關部門也要圍繞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角度設計考慮政策,真正解決產業鏈升級當中關鍵性、基礎性的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