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資本邦了解到,雖然SPAC熱潮似乎有減退的趨勢,但是全球大型交易所在推進SPAC上市制度的腳步并未放緩。
道瓊斯市場數據通過對SPAC研究(SPAC Research)的數據進行分析指出,截至今年9月初,大規模拋售已使通過SPAC在美國上市的企業的市值縮水了約750億美元,相當于此前SPAC熱度頂峰時的25%,8月時縮水規模更是一度觸及1000億美元。
這一分析追蹤的SPAC上市企業是截至今年2月中旬與SPAC完成合并的137家企業。
道瓊斯市場數據的分析還發現,SPAC自身的股價表現也不容樂觀,約75%已宣布但尚未完成合并交易的SPAC股都會破發。
據美聯商匯數據顯示,2020年,SPAC熱度突然飆漲,美股SPAC IPO高達248家,同比增長320%,占所有IPO發行數量的55%,首次超越了傳統IPO。2020年SPAC IPO總募集資金達830億美元,占美股IPO總規模的46.47%。
SPAC Insider數據顯示,在2021年第一季度,SPAC的IPO數量就達308起,超過去年全年SPAC的IPO數量,同期傳統IPO數量僅為98起。
美股SPAC市場的狂熱也吸引了全球各大交易所引入這一融資機制。今年7月,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表示,將不再要求SPAC公司在披露交易計劃時暫停上市,這一規定被視為推動SPAC在英國上市的信號。
亞太地區方面,9月2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正式對外發布SPAC主板上市規則。新加坡交易所監管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文仁認為,新交所的SPAC框架將為企業提供更豐富的融資途徑,并且在價格和執行方面有更強的確定性。希望通過推出SPAC制度吸引更多高質量的公司在新交所上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投資機會。
由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任主席的金融領導委員會早前指,港交所或最快于第三季就引入SPAC咨詢市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PAC模式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多家監管部門都對SPAC投資做出提醒。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曾向投資者發布警告,由于SPAC在信息披露和監管方面監管較為寬松,因此被認為比傳統IPO風險更大,切勿因明星效應而盲目參與SPAC投資。
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表示,交易所經常審視并研究方案提升香港的上市制度,當中須考慮平衡保障投資者利益、市場質素及市場吸引力的多種因素。目前正研究引入香港SPAC框架的可行性,并會適時就此咨詢市場意見。
頭圖來源:123RF
轉載聲明:本文為資本邦原創資訊,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否則為侵權。
風險提示:資本邦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