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虎年首個交易月正式收官(2022年2月),去年無論是發行數量還是資產規模均創歷史記錄的ETF領域,今年1月、2月發展趨勢明顯變緩。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ETF領域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確立,頭部化特征顯著。對于目前市場上的基金公司來說,不同類型的公司發行動力和處境有所不同,例如頭部基金公司致力于補齊產品線,穩住規模和行業地位;中小基金公司則想在行業主題產品上獲得突破。
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以基金成立日為基準,市場上ETF基金數量合計662只,成立規模合計已達2萬億元;相比年初數量的640只和規模1.98萬億元,今年前兩個月數量和規模的增長主要集中于2022年1月,虎年首月(也就是2月)新增數據并不顯眼。
發行篇:22只ETF基金發行,投資者青睞“老基金”
2022年,新基金發行熱度下降。數據顯示,2022年1月份159只新基金成立,合計成立規模僅1188.18億元,單品平均成立規模僅7.47億份;相比2021年1月份(132只、超5000億元、平均超40億元)的成績,基金發行降幅明顯。
具體來看,今年1月、2月ETF基金成立數量分別為18只、4只;成立規模分別為54.11億元、14.94億元。從投資類型來看,22只ETF基金均為權益類產品(股票型、混合型、其他型);從行業主題來看,不僅有布局消費電子、醫藥、基建、房地產、家電等熱門賽道行業ETF,還有多只投向去年跌幅較大的港股市場的港股通科技ETF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至今ETF基金不僅成立數量較少,還誕生了多只募集失敗的ETF新產品。此外,也有基金陸續發布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或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其中,不少基金成立時間尚不足一年。
具體來看,2022年2月12日,中銀國際證券發布旗下國證新能源車電池ETF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這也意味著該基金募集3個月時間,依舊未能滿足公募基金成立的門檻,成為農歷虎年首只募集失敗的新基金。
據悉,近期A股市場調整之下,部分投資者秉持著“越跌越買,越漲越賣”的交易策略,進行逢低買入。而對于ETF這類帶有交易屬性的場內基金而言,客戶更為偏好場內已經成立并且流動性較好的ETF老基金,而不是仍需建倉的新發ETF,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ETF的新發難度。此外,一些場外不少參與新發ETF的投資者會在ETF上市時賣出,寄希望于ETF發行成立至上市這段時間內能獲得絕對收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1月、2月新成立的ETF基金,最新規模合計分別為20.95億元、11.79億元,相比成立時的規模明顯減少。
2021年,ETF領域迎來井噴式發展,未來ETF的發展空間仍十分廣闊,而創新是引領產品發展的最大動力。此前《上海證券交易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2)》認為,2022年ETF市場將迎來權益類產品不斷豐富、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的主題類ETF快速發展、債券基金品種持續豐富等重大變化。
規模篇(權益類):場內基金“逆市吸金”,中概互聯受關注
(1)、越跌越買,中概互聯基金節后獲資金青睞
從存量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2月末,權益類(混合型、股票型、其他型)ETF規模突破百億的基金合計26只,排名前十的基金規模均已超200億元。其中,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位居前三甲,分別達582.43億元、553.29億元、495.50億元。
從規模變化情況來看,排名前十的基金,只有5只ETF基金規模相較年初有所增加。其中,南方中證500ETF今年前2個月規模增長了15.02億元、易方達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QDII-ETF)規模增長了62.78億元、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規模增長了2.66億元、華寶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規模增長了5.66億元、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QDII)規模增長了48億元。
從增量規模來看,今年前2個月,225只權益類ETF(含1月、2月成立的基金)實現了規模增長。其中,11只權益類ETF前2月規模增量超10億元,最大規模增量超60億元。
具體來看,易方達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QDII-ETF)、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QDII)、易方達創業板ETF、廣發中證基建工程ETF規模分別增長62.78億元、48.00億元、39.97億元、39.11億元、是今年前2月內僅4只規模增量超30億元的權益類ETF。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至今,中概互聯相關ETF受到了市場資金青睞,可以看出,越跌越買的投資者氛圍十分濃厚。對此,或許和機構對后市樂觀的觀點態度分不開關系,提前進場,或也有逢低買入布局的意圖。
此外,今年寬基指數的受關注度也在明顯上升,多只寬基ETF均獲數十億元的資金買入,例如上述規模增量排名前十中的南方中證500ETF。在“穩增長”趨勢下,基建板塊“老樹逢春”,受到資金熱捧,廣發中證基建工程ETF今年前2月規模增量近40億元。近一年來回調幅度較深的板塊,比如恒生科技板塊、科創板、創業板等同樣也是資金追捧對象。
由于國內諸多互聯網企業主要在海外上市,普通個人投資者要想方便快捷地購買到這些公司的股票,最好的方式是借助公募基金。目前,國內互聯網相關的指數主要有中國互聯網50指數、中國互聯網指數、恒生互聯網科技行業指數、恒生科技指數等,跟蹤這些指數的公募基金主要有中概互聯ETF、交銀中國互聯、恒生科技ETF、恒生互聯網ETF等。
(2)、前2月15家基金公司權益類ETF規模增長
相較今年年初,雖然截至2022年2月末時,布局權益類ETF的基金管理人數量、所管相關規模有所減少,但從單個基金公司的排名和規模來看,頭部基金公司產品線更加齊全,規模和行業地位穩定維持。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末,合計51家基金管理人布局權益類ETF,存量規模合計10837.74億元;而年初相關基金管理人數量53家,相關規模合計10985.87億元。此外,旗下權益類ETF規模超千億、超百億的基金管理人分別合計2家、16家;今年年初,這兩項數據分別為3家、15家。
但具體來看,51家基金管理人中,所管權益類ETF規模位居前三甲的還是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分別為2329.44億元、1438.56億元、986.61億元;此外,南方基金、國泰基金權益類ETF規模同樣達到951.20億元、941.92億元,接近千億關口。
在權益類ETF數量上,截至今年2月底,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分別擁有61只、46只、25只;相較年初的60只、43只、23只,數量有所增加,產品線更加齊全。
根據數據統計,今年前2個月,僅有15家基金管理人旗下權益類ETF總規模實現增長(含新成立ETF的首募規模),市場整體存量規模相較年初不增反減,規模下滑約68億元。
單月來看,1月市場權益類ETF規模出現大幅下滑249.52億元,雖然2月相關規模出現回升,增量達到181.52億元,但仍未能抵消1月下滑規模,最終截至今年2月末,統計前2個月權益類ETF規模增量告負。
具體來看,15家基金管理人中,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國泰基金位居前2月權益類ETF規模增長前三甲,旗下基金規模分別增加104.06億元、45.60億元、18.12億元。此外,富國基金前2月相關規模也突破10億元,達到17.37億元。
對于易方達基金來說,相關規模增量能位居首位,主要源于易方達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QDII-ETF)今年前2月期間內,規模增量達到62.78億元,位居單只產品首位;而廣發基金主要源于廣發中證基建工程ETF,在前2月規模增量達到39.11億元,位居單只產品第四位。
光大證券表示,2022年互聯網相關重點工作任務不在于平臺企業監管,而是聚焦新經濟新業態發展。互聯網平臺企業有望成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動者,也將助力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融合。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投資方面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在資金投向方面要求“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開工一批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支持在建項目的同時,強調新開工,從而加強了2022年投資發力的確定性。
業績篇:商品型基金年內收益均為正,最高大賺19.94%
年初以來,權益市場震蕩走低,權益基金虧損居多,穩健的固收產品也表現出分化,收益表現不如往年,而投資大宗商品的商品型基金卻迎來豐收,今年以來全部實現正收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末,15只商品型基金年內收益均超3%。其中,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以19.94%的年內凈值增長率,位居全市場基金年內漲幅榜第一。
具體來看,除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之外,前2月業績排名前十的基金中,商品型基金還有建信易盛鄭商所能源化工期貨ETF、大成有色金屬期貨ETF,凈值增長率分別為12.85%、6.65%。此外,還有受益于原油、有色期貨價格高漲,同樣業績居前的國泰中證煤炭ETF、鵬華國證有色金屬行業ETF等ETF基金,年內漲幅均超5%。
單月來看,1月建信易盛鄭商所能源化工期貨ETF為當月漲幅最高基金,單月凈值增長率為15.65%;而2月華富中證稀有金屬主題ETF為當月漲幅最高基金,單月凈值增長率為23.26%。
從基金投資類型來看,不論是1月還是2月,單月業績位居前列的基金,均為被動指數型基金;從涉及行業主題來看,1月商品型基金、有色金屬、旅游、銀行等相關ETF業績亮眼;2月主要是有色金屬相關ETF基金業績居前,緊隨其后的還有煤炭、自然資源、稀土等基金產品。
對于大宗商品的未來表現,基金經理李紹認為,單從有色金屬期貨價格而言,參考21世紀以來的3輪有色金屬周期的時間跨度、價格漲幅和期間調整幅度,其認為,起始于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本輪有色金屬周期從多個維度看都遠未結束,周期固有特征沒有走完,拐點出現尚需時日,近期在多個全球背景下,各類擾動因素進一步擴大,大宗商品資產價格高位波動將加劇,但趨勢一時難以改變。
此外,展望后市,華夏基金認為,南美干旱加劇已經逆轉南美大豆增長預期,而國內目前大豆、豆粕庫存偏低,節后需求恢復,但油廠開工率偏低,短期內國內供需偏緊,在外盤走高刺激下,豆粕期貨或仍有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