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位于江西贛州的世界首條永磁磁浮空軌工程試驗線完成聯調聯試并順利竣工。天津港保稅區區內企業中鐵六院集團作為項目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總承包聯合體牽頭人,與江西理工大學、中鐵工業等聯合完成該項目的研發、設計、制造與施工。目前,參建各方已初步完成永磁磁浮空軌列車的產業化技術驗證。
在竣工儀式上,中鐵六院集團與江西理工大學、江西永磁磁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項目后續推廣研發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據悉,永磁磁浮空軌是一種新型、中低運量的軌道交通系統,具有安全、經濟、智能、綠色等特點,該項目的竣工將引領我國新制式、接入級軌道交通開啟新篇章。
補齊交通系統短板
(資料圖)
軌道交通是目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手段,但地鐵、輕軌等傳統城市軌道交通制式存在建設周期長、建設及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為此,近幾年國內新制式軌道交通不斷涌現,如云軌、空軌、智軌等。在軌道交通領域,空軌屬于后起之秀。目前,國內共修建7條空軌項目,分別是成都中唐新能源空軌示范線、青島四方空軌示范線、開封空軌示范線、湖北江夏空軌示范線、大邑空軌示范線(在建)、恩施青云崖空軌示范線(在建)、興國永磁磁浮空軌試驗線。作為空軌技術的先行者和實踐者,中鐵六院集團參與了全國全部7條空軌的建設工作,其中5條由其設計,2條由其咨詢。
興國縣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北部,是聞名全國的紅色故土,永磁磁浮空軌工程試驗線的原材料和技術也都誕生于江西這片紅色土地,項目通過稀土永磁陣列實現“零功率”磁浮,稀土資源也來自江西本地,因此該項目又被稱為“紅軌”項目。“‘紅軌’將空軌和磁浮技術完美結合,具有低能耗、少占地、適應好、可移植的顯著優點,是中低運量接入級交通和旅游交通的新選擇。”中鐵六院總經理陳國棟表示,這些特點讓永磁磁浮空軌不僅適用于城市、景區、機場接駁、商務中心、特色小鎮等常規環境,在沿江、環湖、海邊、高寒、荒漠等困難條件下也能大顯身手。
開拓技術體系藍海
據了解,“紅軌”開拓了獨立于常導電磁懸浮和超導懸浮之外的磁浮技術新體系,系統應用了無人駕駛、北斗定位、5G通信、多系統融合等新技術。項目由稀土永磁懸浮系統、直線電機牽引驅動系統、智能定位與通信信號系統、運行控制與安全保障系統、軌道支撐與牽引供電系統、車輛裝備系統等部分構成。目前,“紅軌”已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體系,PCT國際專利5件,發明專利60多件(已經授權52件),正在形成一系列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
談及“紅軌”有別于其他軌道交通項目的特點,陳國棟表示,基于永磁陣列實現零功率斥力懸浮,使“紅軌”能耗和運維成本更低。懸掛式設計,在綠化帶立墩形成獨立路權,使項目具有少占地、不影響地面交通的優勢。同時,項目采用裝配式建設,施工速度更快、更加環保。而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的優勢,讓“紅軌”能廣泛適用于中低運量接入級交通需求和文化旅游交通線路。
引領行業發展趨勢
專家表示,作為世界首條永磁磁浮空軌工程試驗線,“紅軌”的順利推進,不僅是針對不同交通出行需求,構建多層次、一體化、更便捷的交通網絡的積極嘗試,更是探索以重大工程應用帶動稀土永磁產業集群健康發展,延伸稀土產業鏈的有效措施。
“紅軌”涵蓋了永磁材料、軌道交通、人工智能、無線通信、智能制造、電機驅動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聚和帶動效應顯著,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紅軌”項目建設過程中,中鐵六院集團充分發揮了其在勘察設計與系統集成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實現了軌道交通、空軌、永磁懸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牽頭編制了首部永磁磁浮空軌交通設計標準,并根據永磁磁浮空軌的技術特點,首次提出軌道梁結構變形控制要求。他們還首次開發了適用于永磁磁浮空軌的車線橋耦合分析系統,首次嘗試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采用基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列車定位,軌旁電子標簽精確校位的信號方案,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鐵六院集團隸屬于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鐵,作為天津市重點項目,位于天津港保稅區的中鐵六院集團總部基地項目預計2023年交付使用。目前,中鐵六院集團正積極配合各地建設單位,開展多個永磁磁浮空軌項目規劃研究,而新制式軌道交通也將為國家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十四五”期間,天津港保稅區將進一步發揮自貿區、保稅區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優勢,積極培育總部經濟,支持大型央企、國企和民企等設立總部機構或投資性平臺。同時,積極對接新經濟資源,重點引進瞪羚、獨角獸等高成長企業總部分支機構、第二總部,打造一批新經濟總部樓宇,為“津城”“濱城”建設貢獻保稅力量。(中鐵六院集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