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召開工作會議,對貫徹落實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作出具體部署,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12項;全省非遺代表性項目2724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6項。全省建立了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3個非遺傳習基地。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省將推進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建設,逐步調整和完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類別構成、民族構成和地域構成,逐步擴大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努力形成以國家級和省級名錄為重點、市級名錄分布合理、縣級名錄基礎良好的“金字塔形”結構,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達到300項。制定《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總體規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采取分級保護和分類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方式。
為推進傳統工藝振興,我省提出,做大做強具有遼寧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創造更具全國影響力的大品牌。推動“遼寧四寶”等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制作工藝提升發展,重點抓好岫巖玉雕、石雕(煤精雕刻)琥珀雕刻、阜新瑪瑙雕、硯臺制作技藝(松花石硯制作技藝)、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項目,積極創新發展,努力成為改善當地民生、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非遺特色品牌。
同時,我省將推進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傳承基地(傳習所)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在全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場所200個;建立各類專題非遺展示館30個;各類非遺博物館30個;建設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展示中心),并鼓勵多種形式的民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建設。
此外,我省還將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提升、生產性保護、宣傳展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與旅游融合發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挖掘遼寧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和獨特韻味,講好遼寧故事。(王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