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公里外,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盛港文創孵化器內,一場劇組選角活動正在進行。在這個孵化器內,已孵化30余個文創企業和眾多影視IP項目。
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
作為深圳面向世界的第一窗口,前海在文化產業發展上不遺余力,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起到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創園區基地。
作為灣區極點城市,佛山提出“務必成為傳承嶺南廣府文脈領頭羊”,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虎年開工首日,佛山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召開,吹響“開年即開工、開工即開干”的奮進號角,提出堅持擴大佛山文化影響力不動搖。佛山如何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前海經驗和前海做法,將對佛山帶來哪些啟發和機遇?
1、首家本土“獨角獸”文創企業如何煉成?
點開APP、選擇模塊、對素材拖拽編輯,短短幾分鐘內,一個生動活潑的動畫短視頻完成。這是來畫動畫軟件功能之一,用戶可像做PPT一樣,制作出精美的動畫視頻。
2015年誕生于前海的來畫,是一家“科技+內容創意”公司,成立五年多以來累計融資10億元,并在全國19個城市布局分公司,成為數字創意產業的領軍企業,最新估值約130億元人民幣。
值得關注的是,估值從0到4億元人民幣,來畫用了5年時間;而從4億到130億元人民幣,卻只用了去年一年,而且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
來畫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做大做強,并非偶然。
2019年,這家年輕的公司完成數輪融資后實現快速擴張,成為行業內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
令人意外的是,作為前海本土“獨角獸”企業,來畫直到2019年底才正式回歸前海。
“恰逢前海發布企業‘歸巢’政策,向來畫發出邀請,我們也愿意回歸前海。” 來畫聯合創始人、董事全倖慧說,但在政策申請上面臨尷尬的境遇,彼時前海的政策主要針對金融和硬科技類企業,來畫作為一家“文創+科技”跨界融合企業,能符合條件的政策并不多。
“雖然公司每年也投入大量研發經費,但研發成本始終比不上硬科技類企業。如果按照文創類企業劃分,能得到的政策扶持較少,但按照科技類企業劃分,又不完全符合條件。”全倖慧說。
彼時的來畫,一年納稅甚至比不上一家大型餐飲公司。但正是看中來畫屬于數字創意領域代表性企業,在產業數字化發展方面前景廣闊,能夠帶動前海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愿意為來畫爭取政策支持。
辦公租金補貼,落地資金扶持,人才房配備,推薦投資機構……這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為來畫準備的歸巢大禮包,為這家企業的騰飛提供支撐。
2020年初,疫情來勢洶洶,線上數字創意辦公快速發展,來畫抓住機會得以實現飛躍。同時歸巢前海后,前海的大力扶持政策,使得來畫沒有后顧之憂。
如今,來畫的用戶數據呈高速增長態勢,營收翻了一番,并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3輪過億元融資,目前是新華社、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報的官方戰略合作伙伴,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領軍企業。
政策扶持補貼往往是“一錘子買賣”,企業留不留得住,關鍵看服務。
“前海部門走訪企業,往往不是只解決自身‘分內事’”。 例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招商處來到企業調研時,得知企業有人才需求或其他問題需要解決,這雖不屬于他們處室的權責范圍,但該部門主動找到專業服務處、改革創新處、綜合辦公室等其他職能部門聯動解決,同步開座談會,為企業一對一解決問題。
來畫能在前海做強做大,并非偶然。
佛山作為制造業大市,擁有美的、海天、格蘭仕等行業龍頭,但在文創領域內鮮有帶動性強或有影響力的企業。龍頭企業往往能有效帶動產業鏈運轉,引領行業發展,是一個地區經濟穩定運行“定海神針”。
如何培育引進文創類的“獨角獸”,來畫對佛山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樣本。
在全倖慧看來,對比佛山,前海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其實并不明顯,真正有代表性的企業是金融和科技類企業,但前海卻把來畫打造成了標桿,以“千金買骨”之態吸引集聚文創企業。如今,來畫也成為前海的招商大使。
在制定文化產業扶持政策過程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也邀請來畫等文創類企業提供意見建議。
“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我認為不能僅僅以稅收和經濟貢獻度來衡量,而要衡量其軟實力。”全倖慧認為,以稅收標準衡量對文創企業而言并不公平,衡量一家文創企業的標準,應該是其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創新作用以及未來的戰略價值。
2、結合三地優勢打造大灣區影視精品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不少港青內地創業“第一站”,也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自2014年開園后,越來越多創新創業青年受前海人才政策吸引而聚集于此。目前園區有多達18個孵化器,盛港文創孵化器是園區里為數不多的文創類孵化器。
1月18日,盛港文創迎來新客人——數位香港知名演員和導演到此拜訪。當天,一場前海&香港影視代表座談會在這里舉行,前海管理部門和夢工場向香港演藝圈的愛國愛港人士發出邀請,歡迎更多影視行業人才來夢工場、來前海發展。
盛港文創是由香港藝術文化青年會、華盛影業共同打造的深港文創類孵化器,致力于深港兩地文創類項目投資,是促進內地與香港及國外華人交流合作的平臺。該孵化器孵化的30多個項目,80%來自港澳文創團隊。
與一般孵化器孵化企業不同,盛港文創以孵化項目為主。
“對文創孵化器的概念,我們起初有些混亂,如今思路慢慢清晰。我們更傾向于孵化一個項目、一個IP,打造一個行業爆點。”華盛影業董事長王戈說,影視行業產業鏈條較長,導演、編劇、演員、發行等環節環環相扣,并非注冊一個公司就能解決,而盛港文創主要為合適的IP或項目鏈接資源、搭建班子。
以電影《驚門》為例,盛港文創前后為該項目引入1500萬元資金,從編劇、拍攝,到院線發行、上線網絡平臺,全程參與其中,前后共花費3年時間。
在起步階段,迫于項目數量不足,盛港文創孵化的企業并不全是文創類項目,也包含不少涉及影視行業的科技類企業,例如研發機器視覺系統的百邁技術等。如今,盛港文創幾乎實現滿載荷運營,這得益于前海每年定期舉行的創投大賽,篩選出合適的項目供園區的孵化器進行匹配。
“選擇來前海創業,正是看中這里是與香港深度對接的窗口。”王戈說,影視行業作為香港的支柱型產業,曾經領跑亞洲,但目前卻面臨從業人員、教育儲備等方面的斷層,而內地影視行業處于上升通道,“兩地因為制度等原因,需要有效過渡的結合,前海正好是最合適的地方”。
佛山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佛山要加強南方影視中心建設,創建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合作試驗區。佛山與前海在影視產業方面有哪些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地方?又如何借助前海深度對接香港?
在王戈看來,佛山文化底蘊深厚,又有南海影視城、國藝影視城等硬件,其影視產業發展基礎相比前海有過之而無不及,發展影視產業的優勢更為明顯,但缺乏有影響力的IP和亮點。
“一位香港著名導演曾說過,幾乎每一次華語電影飆升,都有一個武打明星出現,例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吳京等。”王戈說,對于佛山而言,不妨結合詠春等武術根源打造武打明星,以此打響影視產業品牌知名度。
他建議,佛山可將南海影視城、國藝影視城的“窗口”搬來前海,發揮產業和影視硬件的優勢,以孵化項目的形式,吸引港深的影視項目、資本落地佛山,結合佛山本地IP,打造屬于大灣區的爆款產品。
“不久前上映的《雄獅少年》就是很好的題材,有不少和佛山本土文化相結合的點。”王戈說,佛山發展影視產業應具備發散思維,不僅僅聚集影視作品本身,還要針對市場開發衍生的周邊產品。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胡鵬林認為,以前海為平臺,可充分發揮佛深港三地優勢,利用香港的影視產業鏈條,借助深圳資本和人才的支持,同時發揮佛山文化的優勢,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灣區影視精品。
3、文化產業發展需以市場為導向
去年9月,第十七屆文博會移師位于前海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文博會也是前海擴區后迎來的首個國家級重大展會。在這場文創盛會中,佛山館秀出了倫教珠寶和倫教香云紗兩張“軟硬黃金”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決定城市發展的前景與后勁。深諳此道,深圳在40余年發展歷程中,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還實現文化的崛起。
早在建市之初,深圳在地方財政異常緊張情況下仍著手規劃建設深圳大劇院、體育館等“八大文化設施”,不僅展示深圳極強的文化發展意識和超前的文化發展理念,更奠定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文化氣質與文化底蘊。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明確提出“文化立市”發展戰略,2012年,全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近年來,深圳文化創新走上快車道,提出“實現市民文化權利”和“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的文化理念,明確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國際創客中心”。
今年是佛山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深圳的文化戰略以及對文化創新的探索,可為佛山提供借鑒。
近年來,佛山文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但從文化產業角度來看,并沒有給這座城市帶來較理想的經濟效應,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產業鏈乃至產業群。尤其是文創設計對于佛山制造業的賦能提升效應并不明顯。
在胡鵬林看來,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要先找準目標市場,緊跟市場需求。他以家裝為例,20年前深圳生產傳統風格的古玩類工藝擺件的企業眾多,迎合了“50后”“60后”消費群體的審美需求。
“‘50后’‘60后’陸續退休,生產傳統工藝品的企業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70后’‘80后’成為消費主力,迎合他們需求的現當代的家居風格和家具市場隨之興起。” 胡鵬林說,如今“90后”“00后”成為消費主力,未來文化產業也必定是緊跟這些群體的需求而發展。
“文化是設計的基礎,市場是設計的歸宿。”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主任韓望喜說,“深圳設計”的特點是面向市場、產業結合度比較高,工業設計、工業生產與知識創新齊頭并進。
佛山創意產業園董事長邱代倫認為,文化產業發展邏輯與制造業不同,這是一個高度依賴人才的人才密集型產業。“服務業經營的無形資產,靠借力,主要生產‘精神消費品’;制造業主要生產的是物質產品,靠給力。” 邱代倫說,佛山發展文化產業,要拿出當年重視制造業的魄力與力度,重視以文化產業為重要內容之一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系統謀劃、單點突破。
“單點突破的思路,可借鑒前海發展文創產業以及佛山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經驗。”邱代倫說,一方面是培育或引進龍頭,如當年南海引進一汽-大眾,直接引進行業龍頭打造文化產業集群,或是培育扶持本地服務業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是挖掘佛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尋找可產業化的文化資源,扶持發展綜合性服務業園區,加快構建縱向、橫向文化產業鏈條,培育文化產業生態。
嶺南文化是大灣區最鮮明的文化DNA,佛山與深圳同屬嶺南文化圈,在文化、語言、風俗上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這為佛山與前海的文化創新合作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表示,佛山與深圳應重視挖掘并傳承各自的嶺南文化,并協同建設嶺南文化旅游發展高地、大灣區電競文創中心、大灣區影視動漫基地等,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調研手記
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競爭優勢
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城市除了拼經濟,最終拼的還是文化,這是新一輪城市競爭的主戰場。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認為,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在深圳40多載發展歷程中,文化與這座城市共同崛起。文化深圳何以越來越耀眼?這背后文化發展的密碼是什么?對佛山又有哪些借鑒參考?從前海這個標本,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一是融合產業發力。前海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卻能形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創意”等“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集聚騰訊動漫、騰訊音樂娛樂、雷鳥數字娛樂科技、前海手繪科技等知名文創企業,為文化創意產業開拓新增長點。
二是龍頭企業引領。龍頭企業能有效帶動產業鏈運轉,引領行業發展,前海支持來畫等龍頭品牌企業發展,不僅培育出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行業帶頭人,也搶占了行業發展先機。
三是集聚效應彰顯。建設引進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文創小鎮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能起到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孵化器,推動園區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園區迭代發展,使園區實現從“聚合”到“聚變”。
在采訪過程中,企業、園區、孵化器的負責人和行業專家,不約而同談到,相比前海,佛山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更足,優勢也更明顯。
但不可否認,當前佛山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產業層次整體不高、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數量少、文化產業人才不足、文化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
尤其是文化人才不足的問題,導致佛山對文創企業吸引力不強,進而導致氛圍不濃厚,反過來又影響人才引入。如何打破這一死循環困局?行業培育是關鍵。只有廣闊的市場,才能吸引大量的人才。
采訪中,邱代倫也認為文化產業是一個依賴人才的行業,同時也是吸引、留住人才的行業。一方面,佛山可挖掘的文化資源很多,但都深埋“地下”,把它們挖掘出來,做成產品,需要漫長的過程,也需要成集群的人才。另一方面,佛山泛家居產業發達,需要以文化作為“稀土礦”助力泛家居產業升級。因此,建議佛山發展文化產業應該因地制宜,產業文化化和文化產業化兩手抓,從“產業文化化”入手。
不同于制造業,文化產業前期規模小、產出慢,甚至需要政府出手扶持,但文化對一個城市發展的后勁卻是最足。正如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會長、設計與藝術聯盟主席任克雷所說,一個城市或城區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有文化支持。經濟與文化結合得好,才能有后勁、聚人氣,可持續發展。
隨著深圳高房價所帶來的高成本,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部分產業和人才自然會外溢到周邊地區。佛山有著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地理位置上毗鄰深港澳,在吸納深圳溢出文化產業和人才方面有較大優勢。
國家戰略
前海要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在審慎監管和完善風險防控前提下,支持前海打造面向海外市場的文化產品開發、創作、發行和集散基地。同時,要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穩妥有序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建設多種文化開放共榮的文化交流互鑒平臺,打造文化軟實力基地。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
(記者馮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