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蔚來CEO李斌的一則言論引來市場關注,其表示“(碳酸鋰)漲價非常夸張,投機性因素更多一些,需求和供應沒有那么大的差距。”他在蔚來的財報電話會上,直言當下鋰鹽產品漲價過于夸張。
據生意社數據監測,今年一季度工業級和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仍處于大幅升高區間,3月24日工業級碳酸鋰華東地區均價價格為48萬元/噸,3個月價格漲幅約80%。
上游原料價格的飆漲,讓”鋰電雙雄“之一的贛鋒鋰業在去年賺了個盆滿缽滿。其公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去年共實現營業收入111.62億元,同比增長102.07%;實現歸母凈利潤52.28億元,同比增長410.26%,實現“翻倍式”增長。
但鋰鹽價格的持續高燒已讓下游企業叫苦不迭,在此背景下,贛鋒鋰業“靠天吃飯”的增長邏輯還能持續多久?其在鋰產業下游有何延伸布局?未來公司能否跳出行業周期不受影響?
營收凈利“翻倍式”增長 大手筆開啟海外“買買買”模式
3月31日,被市場稱為“鋰電雙雄”之一的贛鋒鋰業公布了2021年業績情況,其去年營收與凈利均實現“翻倍式”增長,大大超過了市場預期。
年報披露,公司報告期內共實現營業收入111.62億元,同比增長102.07%;實現歸母凈利潤52.28億元,同比增長410.26%。
同時贛鋒鋰業推出高送轉方案,以實施年度利潤分配時股權登記日當天的總股本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 股派發現金紅利3元,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4股。
從產業布局來看,贛鋒鋰業當前的業務貫穿上游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金屬鋰冶煉、下游鋰電池制造及退役鋰電池綜合回收利用,已建立起完整的鋰生態鏈。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上游板塊仍是公司的主要驅動引擎,其鋰化合物及金屬鋰制造業務在期內的營收規模最大、增速最快。
之所以會出現中上游業務增長更快的情形,首先離不開鋰鹽產品近年來掀起的“漲價潮”。
在“雙碳”戰略逐步推進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產業的需求端出現超預期旺盛,但上游鋰資源的供給卻十分乏力。
據五礦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16-2021年全球礦石鋰產量(精礦形式)從8.8萬噸LCE大幅增長至31.9萬噸LCE,同時全球鹽湖鋰產量從12.6萬噸LCE增長至25.6萬噸LCE。2021年全球LCE需求量為60.62萬噸。
供需缺口的逐步拉大,推升中上游基礎材料的價格加速上漲。
根據上海有色金屬網的數據,截至2022年2月,5%-6%鋰輝石精礦的中國到岸價格約合2610-2660美元/噸,較2021年初價格暴漲502%-565%。
另據生意社數據監測,今年一季度工業級和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仍處于大幅走高區間,3月24日工業級碳酸鋰華東地區均價價格為48萬元/噸,3個月價格漲幅約80%。
鋰電產業出現的“量價齊升”,讓贛鋒鋰業去年賺的盆滿缽滿。分具體產品看,報告期內,公司鋰系列產品實現營收83.23億元,占營收之比為74.57%,同比增長115.50%,而鋰電池系列產品實現營收20.22億元,占整體營收比重僅為18.12%,同比增59.49%。
此外,贛鋒鋰業在去年持續加大對上游鋰資源的獲取力度,并加速推進中下游鋰化合物及金屬鋰的產能擴張。
在報告期內,贛鋒鋰業全球出擊“買買買”,拿下了一批優質鋰資源項目。
其先是對英國Bacanora公司進行要約收購并獲得其控制權,后者擁有的Sonora項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鋰資源項目之一,所含鋰資源總量為約合882萬噸LCE;隨后,又收購了伊犁鴻大100%財產份額并間接持有青海一里坪鹽湖項目49%股權,收購馬里Goulamina鋰輝石礦項目50%的權益。
而在下游鋰電池業務板塊,贛鋒鋰業也有延伸布局,目前公司正圍繞消費類電池、TWS電池、動力/儲能電池以及固態電池等領域擴張產能,并儲備技術。
去年7月贛鋒鋰業引入20余家戰投方,合計向子公司贛鋒鋰電增資約人民幣9.71億元。公司期內實現產能包括:3000萬只/年全自動聚合物鋰電池生產線、40萬只TWS電池產線,并在江西新余及重慶兩江新區投資建設年產15GWh新型鋰電池項目。
如此大手筆的擴張鋰電池產能,讓市場得以窺見贛鋒鋰業的“野心”。其未來或將定位于行業的垂直整合供應商,從原料供應到鋰電池回收服務,直接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閉環解決方案。
業績強勁股價卻萎靡 “靠天吃飯”如何持續高增長?
贛鋒鋰業強勁的業績表現卻沒能刺激二級市場,年報公布當天,公司股價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跌超5%,截至3月31日,其股價收報125.65元,相比去年9月觸及的224.4元的高點跌幅已超四成,從技術走勢看,其股價中短期破位下行趨勢顯著。
對于這樣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市場為什么用腳投票?
首先,近期鋰鹽市場出現的持續“高燒”,成為贛鋒鋰業“靠天吃飯”提振業績激增的重要助力,公司報告期內的銷售毛利率39.81%,相比上一年度直接翻了一倍。
對于基礎材料的漲價現象,廣發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曾有一經典論斷:“伴隨著基礎材料的漲價,下游需求能否維持旺盛是甄別漲價持續性的重要依據之一。”他認為,如果后端需求能夠維持高景氣,那么這種漲價就能夠被下游所接受,否則下游廠商將會面臨市占率流失、利潤總額縮水的風險。
那鋰電產業后端需求最旺盛的地方是哪里呢?
對于這一問題,贛鋒鋰業已在年報中揭曉了答案:“近年來,鋰需求增加主要由電動汽車電池及儲能電池的需求迅速增長所推動,政府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出優惠政策鼓勵購買電動汽車。”
贛鋒鋰業強調:“目前,新能源汽車銷量對政府補貼、充電網絡建設、汽車上牌政策等依賴較大,如果未來國家相關政策進行大幅調整或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實,將會對公司所處的鋰行業產生不利影響。”
而眼下,新能車所依賴的政府補貼就行將退出,在去年底,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 30%,明確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車補貼終止,12月31日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正如贛鋒鋰業自身所擔憂的那樣,上游原料的暴漲、政策補貼的退坡,已經讓國內諸多新能車企叫苦不迭。就在3月25日舉行的蔚來財報電話會上,公司CEO李斌直言:“(碳酸鋰)漲價非常夸張,投機性因素更多一些,需求和供應沒有那么大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紛紛開始提價,小鵬、大眾、威馬等新能車企旗下車型均已漲數千元左右,而漲價帶來的銷售壓力,又有可能直接打斷新能車市場的增長態勢,最終傳導至整個產業鏈中,給行業內公司都帶來不利影響。
因此,今年來監管部門也頻頻出手調控,幫助鋰價盡快回落到正常區間。
2月28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力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另據媒體報道,有關部門已對部分鋰鹽企業進行了約談,要求上游企業共同推動產業鏈良性發展,促進鋰價的合理平穩運行。
對于贛鋒鋰業來說,鋰價的飆漲就像是“天上掉落的餡餅”,將公司的期內利潤翻了幾番。但是這樣的增長邏輯必然難以持續,尤其是在贛鋒鋰業仍主要依靠中上游業務驅動的階段。
國金證券(600109)分析認為,目前鋰價在 35-40萬/噸左右,處于歷史絕對高位,但 2022、2023 年為供給端產能集中釋放期。在暫不考慮需求的情況下,隨著供給的不確定性加大,鋰鹽價格走勢可能偏離預期。
由此可見,若未來鋰鹽市場“退燒”,贛鋒鋰業將面臨不小的經營壓力。
另外,贛鋒鋰業當前的在建項目不少,財報顯示,公司過去五年來投資活動現金凈流出分別為:8.4億元、23.6億元、28.23億元、39.55億元、61.76億元,資本支出的壓力逐年增大。
在鋰云母與中國鹽湖資源開發至極限的背景下,公司期內在建項目多在海外,海外經營向來受政經環境變動影響較大,若在項目資源開發過程中,遇到“黑天鵝”事件的沖擊,將在短期內給公司業績與股價帶來沖擊。
放眼未來,受益于行業大周期的贛鋒鋰業,又將如何跳出行業周期,繼續延伸公司在鋰電領域的布局,將成為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