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話短說】
成都先導2022年凈利潤同比減少約59%,近年來公司利潤持續縮水,業務可持續性存疑。
近日,成都先導前十大流通股東扎堆減持18.95%,這在A股公司中是非常少見的。公司稱減持股東是財務投資者。
【資料圖】
成都先導在業績快報中稱,報告期公司研發投入大增,是因為對新一代DEL技術開發升級、 以及核酸新藥研發平臺和靶向蛋白降解平臺的建設。研發費用的增加也是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核心技術DEL技術并非目前藥物發現的主流技術,其市場應用不足1%,且公司DEL技術非公司獨有,面對實力玩家藥明康德(603259)、康龍化成(300759),成都先導業務單一還能走多遠?
【詳細全文】
1、前十大流通股東扎堆減持18.95%,主要為財務投資者
成都先導稱,近期減持的股東系財務投資者。對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大部分為財務投資者,這類資金只想獲利了結,套現離場,是不關心公司長期發展的。
這也就是公司股價近日漲勢兇猛的原因之一。并且,隨著Ai+醫療的相關利好政策以及行業里的利好消息,成都先導5個交易日收獲一個漲停板,又追高一次,最高漲至25.14元/股。蹭完熱點,公司股價又掉頭下挫。3月29日收盤價報22.02元/股。
據公開資料,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分別是華博器械、東方佳鈺、鈞天投資、張弛、巨慈有限、鼎暉新趨勢、重慶渤溢新天、鈞天創投、川發精選3號私募基金、長星成長。
其中,華博器械擬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 1.50%。東方佳鈺擬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4%。
鈞天投資和鈞天創投構成一致行動關系,由深圳市九野鈞天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管理人,擬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4%。
鼎暉新趨勢和長星成長構成一致行動關系,由相同實際控制人控制,擬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 比例約為3%。
巨慈有限(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擬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3.46%。重慶渤溢新天擬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2.99%。
目前,成都現任董事會董事長為JIN LI(李進)、副董事長陸愷,4名獨立董事和5名非獨立董事。
2、業績差,2022年凈利潤減少約59%
成都先導成立于2012年,是現任董事長JIN LI(李進)回國創業,做臨床前CRO的藥物發現研究,是CRO賽道中的細分領域。
成都先導作為DEL技術領域的領先者之一,雖入局早,相比于同行,卻趕了個晚集,截至目前公司利潤體量仍然非常小,這與公司業務線單一有關,只做藥物發現。
數據顯示,成都先導2022年公司凈利潤只有2601萬元,同比減少約59%;扣非凈利潤1324.67萬元,同比減少約43%。公司業務可持續性存疑。
就CRO行業發展趨勢,一體化公司更具優勢。2018年藥明康德才推出DEL技術與成都先導形成直接競爭關系,去年已經有一個項目進入了臨床。
3、DEL技術市場應用不足1%
成都先導采取的是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簡稱“DEL技術”),該技術篩選時間短,成本低,可以實現對復雜靶點的篩選。但是DEL是基于親和力篩選,對難以表達純化的靶點或者基于功能的篩選就比較困難。也就是說,此項技術不適用于所有的化合物。
雖然也有國際醫藥巨頭如葛蘭素史克對DEL技術應用最為成熟,但目前全球尚未有通過DEL技術研發成果的新藥上市。
CRO行業藥物發現應用技術多以已知活性活化物、高通量篩選、定向篩選等為主。成都先導的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市場應用不足1%,但公司仍然加大對DEL技術的研發投入。
在業績快報中,成都先導稱公司報告期研發投入大幅增加,是對新一代DEL技術開發升級、 以及核酸新藥研發平臺和靶向蛋白降解平臺的建設。
同時,公司表示,研發費用的上升導致公司扣非凈利潤下滑。
此外,公司對子公司整合不及預期亦是對公司業績帶來負面影響,報告期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022年公司總資產規模減少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