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之杰(300085)發布了《關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部分董事減持計劃實施完成》的公告。
公告內容顯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合計減持股數706.60萬股,減持均價13.04元,套現金額近1億元;董事何曄減持數量325.80萬股,減持均價14.61元,套現金額近5,000萬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之前預披露公告計劃顯示,截至目前,僅公司董事馮軍未完成229萬股的減持計劃。
一、巧妙的“天時”,引市場疑慮
在此次減值的時間上,銀之杰減持時點頗為的巧妙。
據4月19日發布的銀之杰2022年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為11.16億元,同比下降6.05%;凈利潤虧損1.24億元,未分配利潤達-2.42億元,超過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僅一周后,即4月26日,銀之杰發布了2023年一季度報告,實現營業收入2.72億元,同比增長9.90%;凈利潤則由虧轉盈,為0.01億元。
這兩份財務報告的業績狀況出現了顯著的差異,這必然會對資本市場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年度報告發布后不久,銀之杰的股價從4月19日收盤的12.40元/股下跌至4月26日的11.26元/股。然而,隨著4月26日一季度報告的發布,銀之杰的股價開始反彈,從11.26元/股上漲至5月9日的最高價15.96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人員的減持時間多數集中在股價漲停后的兩個工作日內,即一季度報告公布后的時間段。此外,董事何曄的減持數量超過了2022年解除限售的股數。
公開資料顯示,銀之杰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部分董事在4月4日預先披露了減持股份的計劃。這一日期恰好是年報報告發布前三十日的窗口期內。在此窗口期內,銀之杰發布了減持公告,顯然是經過充分準備的。
投資者對于大股東和董事的減持行為表達了擔憂,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大股東減持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請解析股東頻繁減持的狀況?公司是否有被ST的風險?”
這些問題說明了投資者對銀之杰未來發展的關注,也凸顯了投資者對公司治理和財務穩定性的關切。
二、業績真的轉好了嗎?
對于銀之杰一季度實現扭虧的情況,公司表示主要原因是實施了降本增效的措施,營業收入增長、費用開支減少以及對外投資的利潤減虧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然而,從整體來看,銀之杰一季度的扭虧主要歸因于投資收益的變動。此轉變是因為前期投資的虧損已被計提,非經常性損益的消失也使利潤逐步改善。
2020-2022年,銀之杰所投資的智帆金科、易安財險和華道征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智帆金科在2021年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業務停滯,銀之杰投資的3000萬元全部損失。易安財險近期被比亞迪(002594)收購,銀之杰投資的7,864.43萬元全部計提減值損失。
銀之杰戰略投資的東亞前海證券在2022年投資收益虧損4,273.61萬元。華道征信在2022年僅實現了8028.82萬元的營業收入,虧損達到1524.46萬元。因此,一季度利潤轉正主要是因為去年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消失。
從主業的角度來看,銀之杰的三大業務線并沒有實現好轉。數據顯示,銀之杰的主營業務涵蓋金融信息化、移動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三個領域。2022年,這三個領域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8億、5.91億和3.67億,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15%、52.98%和32.87%;移動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3.62%、19.51%。
從毛利率來看,銀之杰的情況也不容樂觀。2014年,銀之杰的毛利率為50.39%,而到了2022年,該比例僅為24.31%。具體來說,移動信息服務這一營收占比最大的業務的毛利率下滑最為明顯,從2014年的53.27%下降至2022年的11.16%,而金融信息化業務的毛利率也從2014年的47.9%下降至36.77%。
綜上所述,盡管銀之杰一季度實現了扭虧,但其業績轉好并無明顯的持續性。同時,其投資收益的影響和主業業務的表現仍需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