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11日,筆者走進位于遵義市道真自治縣的貴州同輝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菌棒生產車間,全自動裝袋機與滅菌柜構成標準化生產線,木屑、麥麩等原料經數字化控溫隧道處理后,通過全自動接種機完成菌種植入。培養室里菌棒堆碼成山,待2至3周后出廠,由菇農進行養菌管理。
這家扎根道真自治縣近10年的香菇生產企業,是貴州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我們嚴格菌棒生產標準,從菌種研發、引種篩選、技術提升、菌材質量、生產配方等方面系統攻關,目前已擁有40余項專利技術。”公司總經理劉運航介紹,2024年,道真自治縣全面推行示范棚種植香菇,為保證質量,公司在該縣各園區派駐至少1名技術員,對菇農開展培訓,引導菇農采取零成本起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保產量、保收購、保效益的“三零三保”機制,最大限度降低菇農風險。
“跟著技術員走、看著示范棚干,心里就有底。”河口鎮梅江村菇農張文定說,今年要緊跟時間節點上棒,力爭在明年春節前采收第一茬香菇。
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道真自治縣的首位產業。全縣建成標準大棚2200余個,2024年投放菌棒1.9億棒、產值7.5億元。為進一步調動菇農種植積極性,在2025年秋季至2026年春季期間,該縣實行香菇種植補貼制度,單戶累計補貼最多為20000元,并將單戶種植規模從原來的35000棒調增至60000棒。(韓克超 陳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