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一大早,位于貴陽市觀山湖區(qū)的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檢票口排滿了等待入館的游客。
“隨著避暑游客量的增加,我們平均每日接待游客量超1萬人次。”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暑期以來,該館累計接待游客量已達38.6萬人次,7成以上是省外游客,其中,四川、廣東、湖南等三省游客居前。
貴州被譽為“古生物王國”,具有豐富的三疊紀古生物化石資源。省地質博物館館藏古生物化石、礦物晶體、巖礦標本等各類地質標本超3.1萬件,集中展示了我省獨特的地質文化魅力。今年暑期,省地質博物館以“地質+文化+科技”為主線,推出了多個主題科普研學活動,涵蓋公益觀影、非遺手作、研學體驗等板塊,讓地質科普旅游有了“新玩法”。
博物館序廳中央,巨大的海百合化石前圍滿了駐足觀賞的游客,大家紛紛驚嘆于這形似花朵的古棘皮動物化石珍品,講解員生動地介紹它5億多年前的生存狀態(tài)及捕食方式,人群中不時發(fā)出陣陣驚嘆。
趁著暑期,廣東游客黃女士帶著女兒來到貴州旅游,其中一站便是省地質博物館。“現(xiàn)在,我們對貴州的地質文化和深厚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這里很適合帶孩子來參觀學習。”黃女士表示。
博物館走廊的5塊化石墻前,許多家長正帶著孩子仔細辨認貴州5個代表性古生物化石群落。
在距今6.09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展區(qū),顯微鏡下的動物胚胎化石吸引了眾多小朋友的目光,他們瞪大雙眼,好奇地觀察著這些200至800微米的“生命密碼”。
神秘貴州展廳里,450余件古生物化石標本讓游客仿佛穿越到遠古海洋世界,體長9.25米的梁氏關嶺魚龍化石前被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爭相拍攝這具保存完整的鎮(zhèn)館之寶,討論著它紡錘形的身體和濾食習性。
復原的“海底隧道”內,仿真的魚龍、海百合等生物模型配合多媒體效果,讓游客沉浸式感受2億多年前貴州海洋的熱鬧景象,孩子們興奮地指著隧道電子屏上游動的魚龍問東問西。
在化石修復體驗區(qū),小朋友們端坐在顯微鏡下,聚精會神地感受化石修復過程,并通過動手實踐探索自然科學。
…………
在體驗地質科普旅游的同時,許多游客紛紛用手機記錄下這些趣味十足的時刻,并發(fā)在朋友圈“炫耀”,引來眾多網友圍觀,也讓省地質博物館的“新玩法”火出了圈。
為了擴大貴州三疊紀化石群知名度和影響力,省地質博物館還與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興義世界地質公園等合作,“打包”推出三疊紀化石群研學旅游路線,吸引不少游客參與。
當前,我省正在加快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申遺步伐,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刁理品表示:“加快三疊紀化石群申遺,能不斷提升貴州的地質資源優(yōu)勢,通過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fā),讓世界更好地認識貴州,這對擦亮我省地質文化品牌、帶動旅游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金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