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長江重慶忠縣段,“水上公交”渝忠客2180客輪鳴響汽笛,緩緩離開洋渡碼頭駛向縣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像往常一樣,船艙里坐著一群頭發花白的菜農。他們面前半人高的背簍里,裝滿了剛剛采摘的茄子、辣椒和青菜。這艘在長江上運行了幾十年的客輪,沿途停靠6個碼頭,主要“客源”是從洋渡和沿途兩三個鄉鎮往返忠縣縣城的菜農。
與往常不同的是,這艘被網友稱為“背簍渡船”“長江愛心方舟”的客輪,暑假期間多了一些年輕的面孔。一群來自西南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分隊和忠縣血漿站志愿服務隊的年輕人,這段時間全程跟隨服務渝忠客2180客輪上的菜農。
在洋渡碼頭上船時,來自西南大學“禽鳴”社會實踐小分隊的李玉瀟看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正在搬背簍,連忙上前招呼:“我來幫您背!”他雙手抓住背簍的提手,使勁往上一提,差點摔倒在地上。
“怎么這么重?”李玉瀟滿臉通紅。
“百把斤呢!小伙子,身體還要多鍛煉喲!”老伯笑呵呵地打趣。
看到這一幕,同學們趕忙過來,七手八腳幫忙把背簍抬上船。“這船方便嘍”“船票便宜些,最遠的12塊,近一點的只要5塊”“背簍多重都不算錢”……一路上,大家和菜農聊菜價、談鄉村變化。同學們拿著筆,在本子上記得認真。
快9點的時候,渝忠客2180客輪抵達忠縣碼頭。“你們直接去上面等,背簍不用管了。”來自四川外國語大學“巴渝忠韻”社會實踐小分隊的同學,在碼頭石階上排成“人力傳送帶”。一筐筐蔬菜瓜果在他們手中傳遞,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了。
集市的入口處,忠縣血漿站的志愿者接力幫助菜農搬運。來自西南大學的社會實踐小分隊,則幫著菜農在集市里吆喝。“剛從田里摘完了就上船,保證新鮮。”手拿兩塊錢一把的青菜,趙曉澄向顧客介紹著。等顧客付完錢走了,她才發現自己緊張得手心都出汗了:“好在終于賣出去了,真是每一分錢來得都不容易。”
還沒到中午,菜市快結束了,同學們幫著菜農打掃衛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三農’,總覺得離我們很遠。跟著這條船走幾趟,不僅了解了農民的生活,更理解了渝忠客2180客輪存在的暖心意義。”李玉瀟說。
(記者 張國圣 通訊員 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