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澇整治,是關乎民生和城市安全的重要任務。近日,國家城市內澇治理督導組專門赴合肥市開展內澇治理督導工作。通過本次督查,國家督導組認為合肥市城市內澇治理措施有力、成效明顯。今后,要求全市加快推動城市內澇治理項目建設,加大經費保障,提升項目質量;進一步建立健全內澇治理應急機制,強化預警預報。
典型: 小板橋河沿岸打造“集水基地”
小板橋河分東支、西支,流域總面積約23.13平方公里,兩條支流在瑤海區龍崗開發區龍湖花園附近交匯,至鐘油坊匯入二十埠河,最終由南淝河流入巢湖。由于淤泥沉積等多種原因,小板橋河曾經一度氣味難聞,而且過去一到汛期,沿線部分區域容易發生積澇。
為了解決水環境問題,建設部門實施了小板橋河初期雨水調蓄工程項目。工程位于瑤海區小板橋河(包公大道-二十埠河段),建有初期雨水調蓄處理站1座,位于新安江路與戚繼光路交口西北角。
該項目完成后,沿河周邊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上升,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此外,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打造城市“集水基地”,并在地上新建大規模公園綠化景觀及休閑設施,全面提升水環境治理效果和水平,對完善合肥防汛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督導:
合肥防澇取得積極進展
本次國家城市內澇治理督導組一行先后前往小板橋河初雨調蓄工程、合肥大建小區、翡翠路(安醫大二附院)、清溪路應急基地等重要項目、關鍵設施進行了實地考察。重點對合肥市內澇治理實施方案編制、內澇治理重大項目進展、易澇點整治進展、防災應急管理等情況進行了督導。
督導組組長、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二級巡視員趙健溶指出,治理城市內澇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發展工程。“合肥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城市防澇治理工作,在排水設施建設、排水信息化推進以及防澇應急管理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計劃:
推動新一輪內澇治理項目建設
近年來,合肥市排水信息化管控平臺建設正成為“安徽樣板”,已基本實現了全市排水監管數據的標準統一、多部門關聯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市區兩級排水業務的信息化覆蓋。
其中,城市防洪指揮調度系統集成下穿橋積水監測設備116套,視頻監控261路,接入66座排水泵站液位和運行工況信息,共享接入水文、氣象雨量水位75處,公安“雪亮”視頻10萬余路。
在防汛技防硬件環境基礎上,面向全市范圍打造了一套集實時監測、預警發布、指揮決策、分析總結為一體的協同指揮系統,實現了城市防洪應急調度的“時效性、可視性、智能性、共享性”目標,為城市防汛建立了一個貫穿汛前、汛中、汛后全流程的業務支撐系統。
合肥通過打造一套防汛應急管理機制,以大數據為基礎,實現了雨前預警、雨中綜合汛情變化實施應急救援的快速聯動,通過智慧化手段,逐步解決了多部門會商、跨區域調度和過程監管考核問題。
為了提升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管理水平,下一步,合肥將高質量落實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編制,強化規劃統領;加快推動新一輪城市內澇治理項目建設落地,加大經費保障,提升項目質量;進一步建立健全內澇治理應急機制,強化預警預報;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因地制宜抓好城市內澇治理。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