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圍繞《濟南市“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召開新聞發布會。據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副局級領導王圣水介紹,濟南市將“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比例頻次與企業信用風險掛鉤,2021年,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重點抽查了風險等級較高的企業2.05萬家,問題發現比例由過去的20%提高到目前的53.7%。
近年來,為更好的應對“放管服”改革以來監管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破解監管任務重與監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提升監管效能,濟南市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基于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的差異化監管。
濟南市建立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應用機制,出臺市場監管系統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辦法,明確分類標準、差異化監管措施、管理聯動要求,將風險分類結果僅作為配置監管資源、實施差異化監管的依據,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制度框架。
與此同時,將“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比例頻次與企業信用風險掛鉤。依托山東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對監管對象進行信用風險分類,開展基于信用風險分類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投訴舉報多、風險突出的監管對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對信用風險等級低監管對象,在保證必要抽查覆蓋面和監管效果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抽查比例。2021年,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重點抽查了風險等級較高的企業2.05萬家,問題發現比例由過去的20%提高到目前的53.7%,大幅提升了雙隨機抽查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此外,拓展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運用領域。試點開展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單位、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等重點領域的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在全覆蓋監管基礎上,提高高風險企業的檢查頻次、加強監管力度。探索企業信用風險預警工作,從活躍度異常、企業資質到期未續、集中注冊、地址失聯、人事異動等角度歸集數據、深度分析,根據風險研判結果,開展專項檢查,通過提醒、警示、約談等方式,防范化解風險。
下一步,濟南市將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加大涉企信息歸集力度,優化信用風險分類指標,完善管理應用機制,深化分類結果運用,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監管綜合效能,更好的服務濟南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者 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