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2021年納入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考核的63個縣(市、區)的地表水環境質量年度榜單,太倉位列全省前五,是蘇州唯一連續3年入圍前十的縣(市、區)。
水環境質量的不斷提升,是太倉持續深化河長制工作機制,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大力推進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的結果。
去年,太倉深入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全面推動“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高質量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并將“333”行動與“消劣爭優”全面結合、協同推進,一幅水清岸綠的美麗畫卷正在婁東大地徐徐展開。
緊盯“小散亂”
破解污水治理難題
“一到下雨天,到處都是污水,又臭又不方便出行。”由于排水不暢導致的污水冒溢現象一直困擾著沙溪鎮星泰花苑小區的居民王阿姨。該小區周邊有40多家餐飲店、洗車店等,這些“小散亂”排水戶長期雨污混流,排水中混雜著大量的油污,長年累月,極易造成排水管道堵塞。
為了打通管道運行中的“腸梗阻”,去年,沙溪鎮對星泰花苑沿街商鋪實施了雨污分流改造,保證所有污水均接入污水管道,并在餐飲戶新建隔油池、洗車店設置沉淀池,防止油污、泥沙直排市政管網。改造完工后,該小區周邊面貌煥然一新。
類似于星泰花苑周邊這樣的“小散亂”一直是污水治理的棘手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頑疾,太倉不斷健全各項機制,細化工作措施,緊盯餐飲、商業綜合體等“小散亂”重點場所,加大力度、加強力量、重點治理。
在治理的同時,太倉加強部門聯動、提升服務水平,在小餐飲開業前便聯動多部門進行前置指導和服務,提高餐飲企業辦理排水許可證效率。同時制定汽修行業、醫療行業和餐飲行業專項整治方案,明確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時間節點。
去年,太倉累計召開“小散亂”污水治理推進會8次,檢查各類排水戶約800戶,完成623個各類“小散亂”排水整治,共計完成排水許可發放177件,備案1254戶。
聚焦民生幸福
提升污水處理效能
“工程隊來到小區開挖排污水管,改善了我們的居住環境,我代表居民表達感謝……”看到污水管網接到自己家里,浮橋鎮新港花苑居民金水浩寫下了這樣的一封感謝信。
新港花苑是一個老舊小區,因為建造年代久遠,雨污水管道破損嚴重,私接混接情況普遍,雨污混流長期存在,影響了排水效率。同時污水直排小區的多條河道,不僅污染了河道,也對居民生活造成了困擾。
為了讓居民家園恢復水清岸綠的面貌,太倉同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小區內部環境改造,從源頭杜絕雨污混流、污水入河,提升河道水環境。去年,太倉對39個老舊小區進行了雨污分流改造,2023年前,將完成老舊小區雨污合流管網清零。
生活污水治理既需要相關部門的“全力”投入,還需要全體市民的“合力”共建。太倉市水務局聯合各區鎮、水務集團、蘇州大學等單位、院校,組織志愿者走進村(社區)、企業工廠、中小學校等,通過展示水文化趣味繪本、發放保護水環境宣傳手冊、制作生活污水治理科普視頻文章等方式,吸引鼓勵村民居民、企業負責人、學生老師共同參與污水治理工作。
此外,通過采用“普查、設計、施工、養護全面配合”的EPC總承包模式,太倉在污水治理區域內,建立從“普查發現問題”到“治理方案形成”到“施工改造建設”再到“后期長效養護”的一體化機制。去年,太倉共完成46個共計104.51平方公里“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示范建設。
落實治理“最后一環”
探索生態治污新路徑
走進雙鳳鎮污水處理廠生態濕地公園,這里碧水盈盈,芳草萋萋,美不勝收,與一般人想象中的污水廠大相徑庭。
雙鳳污水處理廠廠長潘威告訴記者,該生態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2公頃,污水處理廠尾水流入濕地后,經過生態凈化,每天可實現4000至8000立方米的凈化量,不僅有效提升污水廠出水水質,確保達到蘇州特別排放限值標準,還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實現了解決治污治水、塑造美麗景觀的“雙重功能”。
污水處理廠是污水處理的最后一環。隨著雨污分流、截污納管的高效推進,太倉污水廠進水濃度和收集水量不斷提高。去年,太倉全市污水廠的進水量為6893.7萬噸,較2020年上升了20%,較2018年提高了60%。在此基礎上,太倉全面推進“污水處理廠+生態濕地”模式,大力推動污水廠提質增效,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升。
隨著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深入推進,太倉全市水環境也有了明顯改善。去年,太倉450個重點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78.0%,同比提高26.6個百分點,劣V類占比7.6%,同比下降3.8個百分點。(記者 顧志敏 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