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山西48個部門,組成市場主體倍增政策創設綜合協調小組,從金融、財稅、用地、環境能耗容量、科技創新、政務服務等6大方面,出臺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78條政策措施,向全省市場主體提供一攬子力度空前的“政策大禮包”,初步構建起山西特色的市場主體倍增“1+1+8+1”政策體系,力爭2025年年底全省市場主體達到600萬戶左右……2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的政策措施和抓落實工作并回答記者提問。
構建起市場主體倍增 “1+1+8+1”政策體系
2022年,被省委經濟工作會確定為全省市場主體建設年,而省“十四五”期間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的施工圖,“1+1+8+1”政策體系為核心。
第一個“1”,核心要義是從制度層面破解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有關市場領域的制約障礙,通過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和真心實意的服務保障,引導激勵市場主體蓬勃發展。
第二個“1”,包括金融、財稅、用地、環境能耗容量、科技創新、政務服務等6大方面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78條政策措施,向全省市場主體提供一攬子力度空前的“政策大禮包”。
中間“8”,即農業、制造業、文旅、商貿物流、個體工商戶、創業創新、城市煙火氣集聚區、鄉村e鎮等8個行業領域內市場主體倍增的專項實施方案。
最后一個“1”,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抓市場主體倍增政策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
“為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省發改委、省政府研究室會同48個部門,組成市場主體倍增政策創設綜合協調小組,在廣泛調研、反復研討的基礎上,初步構建起市場主體倍增‘1+1+8+1’政策體系。”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肇偉表示,政策涵蓋方方面面,首先全面梳理兄弟省份各類先進做法,結合省內實際嫁接轉化,為我省市場主體發展提供“集成式”服務,企業開辦0.5天同步免費辦結、涉企經營許可承諾辦理、“十一稅合一”“房證同交”等政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次,省財政在信貸擔保、稅費獎補、創業就業、產業集聚、科技研發、普惠金融等方面給予真金白銀扶持,初步測算年度省級財政預算有關專項資金安排達43億元。
“如果不抓落實,再好的政策也是空談。”在省審批服務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東洪看來,不僅有關部門圍繞金融、財稅、用地、環境能耗、科技創新、政務服務等舉辦政策解讀專場,各級各部門須盡快開展本系統、本地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倍增相關政策集中培訓,實現省市縣三級人員全覆蓋、業務全囊括、流程全貫通,確保工作人員能夠盡快熟悉政策、掌握政策、運用政策,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兌現到位。
權威解答相關政策措施和落實工作的那些問題
問:此次《若干措施》中金融支持部分制定過程中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什么?主要解決市場主體融資哪些難點痛點問題?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潘躍飛:與全國及沿海省市、中部省份相比,我省普惠小微貸款規模小、占比低、增速慢、成本高,融資作用不充分,信用貸款還存在貸款難、續貸難、擔保難等問題。
為此,將從“三個發力面”制定14條“硬核舉措”,重點惠及廣大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
建立“兩張名單”,即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無貸戶名單定期推送機制,提升首貸及轉貸續貸比重。以提升小微企業獲貸便利度為關鍵,推動銀行建立“四張清單”,即授權清單、授信清單、受理回告和盡職免責清單;創設“三晉貸款碼”,及時歸集市場主體融資需求;開展首貸戶拓展專項行動,鼓勵各市設立首貸中心及首貸戶服務站點。
發展供應鏈應收賬款融資、票據融資,做好“補鏈”“強鏈”的工作。繼續提升應急周轉保障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省級上市企業后備資源庫,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倍增計劃;健全股權投資體系,設立省級天使投資基金。
建立抓落實工作矩陣,將14條措施梳理細化為47項任務清單。建立健全六項保障機制,分別是建立落實金融政策研究分析例會機制、建立普惠金融產品定期發布機制、加強政銀企對接常態化機制、實施金融機構點對點服務機制、完善市場主體普惠金融評價機制、推進金融人才培訓機制。
問:請介紹一下我省財稅支持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和支持重點?
省財政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蔡江澤:在我省此次強化市場主體倍增要素服務保障的78條措施中,財稅支持相關政策有36條,涵蓋金融發展、產業集聚、科技創新、辦稅繳費、政府采購、會計服務等多個領域。
將我省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兩次下調政策和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高限扣減政策執行期限延長至2025年年底;我省契稅執行法定最低稅率;頂格下調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的標準,依法擴大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向個人、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出租住房減按4%的稅率征收房產稅的適用范圍。
問:在推進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優化涉企用地供給,落實土地要素服務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具體政策舉措?
省自然資源廳新聞發言人、黨組成員,省綠化委員會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正廳長級)張云龍:圍繞落實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形成了土地要素保障。一是構建國土空間支撐體系。加快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解決部分省級開發區布局和重點項目落地難問題,滿足市場主體用地需求。二是構建重點項目保障體系。主動協調對接,加強用地手續辦理調度,指導市縣自然資源部門和用地單位,解決重點工程用地報批難題。三是構建指標統籌調劑體系。強化用地計劃指標執行預警和年底調劑使用,將省級預留新增建設用地規劃指標比例提高至總指標的40%,其中60%用于保障省級以上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40%用于開發區、“六新”和民生、環保及鄉村振興等重點項目和重大戰略實施。四是構建土地資源節約集約體系。嚴格落實“增存掛鉤”、以存定增,強化節約集約利用專項考核,深化批而未用土地專項清理,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促進全省盤活存量土地資源,進一步拓寬土地供給路徑。
問:今年在審批服務、政務信息化建設等領域主要推行哪些新的改革來支持企業發展、助推市場主體倍增?
省審批服務管理局副局長李和林:在市場準入方面,主要是推行企業開辦“半日結、零成本”,免費制發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印章,推進電子證照跨行業、跨領域互認互用,推行“一業一證”、100項以上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告知承諾制、優化發票領用和辦稅繳費等改革,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度,全力為企業松綁減負。
在市場準入方面,持續深化“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從市場主體需求出發,按照不同應用場景、業務情形,將涉及面廣、辦理量大的事項進行整體性、系統性重構,整合優化為“一件事”,實行“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使企業群眾整個辦事更加高效便捷。
在市場退出方面,大力推動市場主體簡易注銷登記改革,拓展簡易注銷登記適用范圍,將注銷公示時間由過去的45天壓減為20天,讓市場主體退出更順暢,促進市場“新陳代謝”。
此外,還要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清理規范“以備案之名行審批之實”等各種名義變相設立的行政審批,規范統一全省涉企事項辦理標準,實現服務事項、服務標準、辦理材料等要素同源管理、同標準辦理。
優化水電氣熱網“一站式”報裝服務,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集成服務。
打造“7×24小時不打烊”政務服務超市,推動更多事項“就近辦、自助辦”;
規劃建設涉企政策“一站式”發布平臺,推動部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讓政策兌現實現真正的零門檻零距離,讓企業充分享受“政策紅利”;
健全完善信用監管機制,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互聯網+監管”系統,全面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推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對信用較好、風險較低的市場主體,擴大“告知承諾”和“容缺受理”范圍,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做到“無事不擾”。(記者 趙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