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場稱為“眼茅”的愛爾眼科(300015),因被卷入了宿遷愛爾眼科的“回扣門”,再度沖上熱搜。愛爾眼科的股價在事發后逆勢而動,一路向下直逼一年低點,目前較其上市以來的歷史最高價已是近乎腰斬。
事情的起因,是一份由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公布的宿遷愛爾眼科疑似“行賄”的表格;之后,宿遷愛爾眼科醫院的一名自稱高管的人員大言不慚的表態令事件急速發酵,也將愛爾眼科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此次風波背后折射出的,是醫療行業“潛規則”與國家醫療政策方針的背道而馳,以及相關上市公司快速擴張暴露出的經營發展隱患。
“潛規則”遭詬病:有違醫療減負主基調
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在個人微博上公布了四份表格,劍指愛爾眼科的疑似“行賄”行為。
艾芬在公布的資料中,詳細羅列出聯系人、金額、開戶行、卡號、患者姓名、手術日期、病種、手術費等重要內容。外界可以從中了解到,在2017年-2019年期間,宿遷市多個縣市區多名醫生、公職人員、社會人員以“轉介人”的身份收取“轉介費”,每筆金額從幾百元至2000余元不等,總金額在80萬元左右。
上述材料被曝光后,1月8日晚,宿遷愛爾眼科醫院的一名自稱高管的人員向媒體大言不慚表示,所謂“回扣”在醫院就是轉介費,“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是行業潛規則”。
此言一出,輿論一片嘩然,抨擊聲四起。
為挽回“自己人”言論帶來的負面影響,宿遷愛爾眼科醫院在9日緊急發出聲明稱“于2019年已按照董事會相關要求進行了整改,嚴肅處理了違規員工,并撤換了管理團隊。”
從艾芬醫生公布的表格中可見,轉介費占手術費用的7%-20%不等,這其實并不是一筆小數字。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轉介費的本質其實是推高了醫療成本、增加了患者的負擔,這顯然有悖于國家降低醫療成本的主基調。
2021年11月,國家衛健委同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印發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的通知》明確嚴禁以謀取個人利益為目的,經由網上或線下途徑介紹、引導患者到指定醫療機構就診。
而在2013年發布的《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加強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的通知》中更是明確要求“不準收受回扣”。
輿論普遍認為,宿遷愛爾眼科醫院所謂的“轉介費是行業潛規則”顯然涉嫌違規,但是在個別人的認知中,卻將這種違規現象習以為常,這反映的正是社會輿論所擔憂的醫院從業者的道德。
有評論就此直言,“潛規則”終究不是在陽光之下的規范,是在暗地里將“違規”演變成所謂的“行業規則”。這種為了利益違背公德的行為既敗壞社會風氣,也腐蝕了價值觀的取向。
快速擴張留隱患:“眼茅”如何平衡質與量?
雖然愛爾眼科的2021年中報顯示,宿遷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尚不是愛爾眼科參控子公司。但此次“回扣門”事件,再次將公眾尤其是投資者的目光聚焦在愛爾眼科身上。
其實,早在2014年,愛爾眼科便開始通過基金的形式在體外設立或收購眼科醫院,并授權使用愛爾眼科品牌。
此次陷入“回扣門”的宿遷愛爾眼科,正是屬于愛爾眼科通過基金收購的機構,還未正式納入愛爾眼科上市公司。
類似宿遷愛爾眼科這樣的“體外孵化”醫院一開始并不直接納入愛爾眼科報表,待整體經營盈虧平衡后再以并購的方式納入體內。這樣的好處是既保證了愛爾眼科整體的擴張速度,又規避了業務新開拓階段對凈利潤的影響。
愛爾眼科這種“引以為傲”的擴張方式,幫助其在上市以來實現高速擴張。公司官網顯示,目前愛爾眼科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設眼科醫院及中心達720家,其中中國內地611家、香港7家、美國1家、歐洲89家、東南亞12家。這一數字顯示,相較于2019年上市之初的19家醫院,愛爾眼科的醫院數量增長至近38倍!
對多數企業而言,“質”與“量”的平衡是快速擴張階段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相較于其他行業,醫療行業具有特殊性。在嚴苛的專業度要求下,醫療行業背負著生死之下的“社會責任”,這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愛爾眼科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邦曾說過,愛爾眼科的高質量發展不代表犧牲速度,不會犧牲業績。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愛爾眼科在高速擴張過程中,“量”持續高光,從業人員的“質”卻明顯跟不上。
近年來,愛爾眼科為了加速自身擴張,在瘋狂收購機構的同時也在不斷擴編醫院從業人員的隊伍。但是,在過快的擴張速度之下,愛爾眼科旗下不同醫院的水平參差不齊,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對于愛爾眼科專業性的質疑是最主要的投訴原由。
宿遷愛爾眼科回扣事件發酵后,這種“質”上的缺漏不再局限于專業性,而是蔓延至從業人員的道德素養。
營收與股價背離:市場用腳給“眼茅”投票
作為上市眼科醫院的絕對龍頭,愛爾眼科的業績一直保持快速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一共實現營業收入115.96億元,同比增長35.38%,實現凈利潤20.03億元,同比增長29.59%。
然而在股價表現方面,愛爾眼科早已開始走下坡路。2021年7月1日,愛爾眼科觸及最高價72.27元/股,此后股價一路下跌。
宿遷愛爾眼科事件曝光后,投資者對于愛爾眼科的悲觀判斷加劇。1月10日,愛爾眼科股價盤中重挫6%,最終收于37.29元/股,較最高價近乎腰斬。
在各大論壇中,不少愛爾眼科投資者爆發出悲觀情緒,諸如“被埋了”“涼涼”等言辭不斷出現,更有投資者直言“跌停、跌停、跌停,直接回到5塊錢。”
陸陸續續的負面消息之外,愛爾眼科的高價收購也一直被投資者詬病。以愛爾眼科近期并購的醫院情況來看,14家醫院按股權比例計算,在2020年為愛爾眼科帶來虧損775.67萬元,在2021年1-10月帶來盈利1229.38萬元,銷售凈利率低至5.65%,遠不及醫療行業的正常水平。
然而為了收購這14家醫院股權,愛爾眼科卻支付了高達5.01億元的價格,這其中到底有多少溢價成分,一直是投資者所關心的問題。
近年來,愛爾眼科一直在強化三、四線城市的布局,近期收購的14家醫院也是處于這一目標。
這一過程中,暴露出愛爾眼科在布局低線級城市客觀存在的專業水平差距,以及類似宿遷愛爾眼科回扣等違規行的問題。或許,對規模和營收大增、股價卻逆勢重挫的愛爾眼科來說,注重“質”與“量”的齊頭并進才是長久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