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訊財經 權婷
五一長假后,中藥股成為A股醫藥板塊“最靚的仔”,迎來多日的上漲行情。有分析指出,中藥股的上漲,源于基本面業績和政策面扶持的集體共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盡管受益于板塊行情,仁和藥業(000650)股價也出現小幅上漲,但業績層面而言,仁和藥業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還因為2022年業績下滑,導致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提前終止。
業績考核不達標 首次員工持股計劃擱淺
日前,仁和藥業披露2022年業績,實現營收51.53億元,同比增長4.41%,凈利潤5.74億元,同比下滑13.62%。
與年報業績一同披露的還有一則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提前終止公告。該計劃提前終止的原因,正是2022年業績考核未能達標,無法實現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的解鎖第二個歸屬期條件。
2021年8月,仁和藥業首次推出員工持股計劃。該計劃考核指標分為公司業績考核指標與個人績效考核指標,公司業績考核指標為2021年及2022年凈利潤分別較2020年增長不低于(含)10%、20%。
2021年,仁和藥業凈利潤較2020年同比增長14.62%,達成第一年業績考核目標。2022年,公司凈利潤下滑至低于2020年,未能達成業績考核目標。
因此,仁和藥業決定提前終止上述員工持股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該持股計劃是仁和藥業上市多年來第一次實施的員工持股計劃。根據計劃草案,員工持股計劃購買公司回購股份價格為6.86元/每股,為公司所回購股份均價9.8元/股的70%。
不過,截至該計劃終止日4月26日,仁和藥業收盤價為6.22元,已低于員工回購價格。
此外,2022年,仁和藥業還出現兩位高管離職,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威和副總經理王甄離職。而這兩位均為上述員工持股計劃持有人,其中張威最高認購金額為589萬元,占持股計劃總份額比例4.22%,王甄最高認購金額為160萬元,占比1.14%。
營收增長乏力 貼牌弊端已顯
在年報披露兩天后,仁和藥業也公布了今年一季度業績。盡管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但營收卻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僅同比增長3.39%,增長乏力。
時間拉長,2018年至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4.03億元、45.81億元、41.06億元、49.36億元,除2021年有明顯增長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原地踏步。2022年,公司營收也僅增長4.41%。
2014年,仁和藥業年報中首次出現OEM。而自2019年起,仁和藥業收入中OEM貼牌產品已占比一半。盡管2022年報中仁和藥業未提及OEM貼牌產品收入比例,但在2022年半年報中,仁和藥業提到從收入來看,自有產品和OEM貼牌產品基本各占一半。
盡管從收入端看,貼牌產品已成為仁和藥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貢獻營收的同時,貼牌產品也成為一把雙刃劍。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仁和藥業,頁面首先呈現的不是各類藥品,而是祛斑霜、面膜、祛痘膏等五花八門的產品。而諸多產品中,大多為公司貼牌產品。五花八門的貼牌產品中,從“藥字號”、“健字號”到“妝字號”、“特字號”再到“消字號”、“食字號”,品類覆蓋廣泛。
據媒體報道,在特殊類化妝品領域,普遍存在“一證多套、一品雙標”現象。媒體在調查中發現,藥都仁和韓熙美白祛斑霜、南京同仁堂(600085)韓熙美白祛斑霜、云南本草韓熙美白祛斑霜三款產品同用一個批號,批準文號均為國妝特字G20152200,生產廠家均為廣州市泊美化妝品有限公司(簡稱“泊美化妝品公司”),產品名稱備注為韓熙美白祛斑霜。
盡管仁和藥業多次在定期報告中強調,公司非常重視對于OEM貼牌產品的管理工作,所有與公司合作的合作伙伴,必須是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合法經營主體,不存在與無資質公司進行合作的情況。
但實際上,仁和藥業曾多次因貼牌產品引發輿論危機。2020年,仁和旗下仁和匠心品牌的“HP牙膏”宣傳“幽門螺旋桿菌牙膏”功效被質疑涉嫌虛假宣傳,“仁和匠心”寡肽修護凍干粉的產品使用仁和藥業品牌宣稱高效祛痘被質疑“套牌”和涉嫌虛假宣傳。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通過貼牌產品企業能獲得不菲的授權費用,但長此以往會損耗企業的品牌價值。尤其是對貼牌產品管理不力的時候,企業口碑將遭受較大傷害。
明星項目被終止 公司研發人員減少一成
從仁和藥業動作看,近年來也嘗試了新的方向。2020年,仁和藥業募資8.33億元,意欲入局當時火熱的工業大麻領域。
根據定增公告,8.33億元將用于仁和翔鶴工業大麻綜合利用產業項目、中藥經典名方產業升級技改項目、仁和智慧醫藥物流園項目以及仁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按照規劃,2021年底,工業大麻項目累計資金投入為2.57億元。但蹊蹺的是,截至2021年底,累計投入金額2494.57萬元,投資進度僅8.94%,遠低于預期。
2022年12月8日,隨著一紙公告的披露,上述工業大麻項目也終于迎來最終命運。仁和藥業公告顯示,受政策因素影響,工業大麻目前在國內的應用場景十分有限,海外市場開拓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公司決定終止該項目,并將剩余募集資金2.54億元永久性補充流動資金。
同日,仁和藥業還發布公告,對仁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調減募資金額并結項,擬投入募集資金由1.36億元減至4146.14萬元。原因為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增加、整體研發技術水平及實力均有所提升,該項目已建設完畢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但令人不解的是,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公司研發支出分別為5117.41萬元、4743.18萬元、4056.52萬元、5303.69萬元、5142.28萬元,并不符合仁和藥業上稱的“持續增加”。
此外,2022年,仁和藥業研發人員還大幅減少,由2021年底的270人減少至241人,減少比例10.74%。
而另一方面,仁和藥業在銷售方面的投入卻顯得“大方”得多。2022年,公司銷售費用高達5.59億元,是研發費用的11倍有余。銷售人員也多達3175人,占總員工比例一半以上。
仁和藥業也因此被打上“重營銷、輕研發”的標簽。而作為一家藥企,只有將重心放在研發上,解決“卡脖子”難題才能走得長遠。未來仁和藥業將走向何方,和訊財經將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