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21中國自然指數”顯示,中國在化學領域貢獻份額全球最高,在自然指數其他三個學科領域僅次于美國。2020年,中國的貢獻份額更多地集中在化學領域,美國則更集中于生命科學。
自然指數是顯示機構科研表現的一個指標。論文數(Count)和貢獻份額(Share)這兩個用于自然指數排列的指標,依據的是某個機構或國家/地區在82本自然科學期刊上的論文產出。
自然指數2015年至2020年的數據顯示了中國如何在高質量研究產出方面與美國縮小差距。2015年,中國的貢獻份額(Share,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為美國的37%;到2020年已增至69%。在自然指數所追蹤的全部四大學科中,中國2018年在化學領域的貢獻份額已超過了美國,在除生命科學之外的地球及環境科學和物理學這兩個領域接近于美國。
根據貢獻份額,增刊還顯示了2020年中國科研產出最高的十個地區,以及每個地區表現最強勁的研究機構。這十個地區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湖北、浙江、安徽、山東、天津和香港。顯然,中國高產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
根據2020年的文章貢獻份額,增刊列出了中國50強研究機構。其中前十位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
增刊顯示,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日本是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最主要的五個科研合作伙伴。然而,中美科研合作在2020年降為零增長,2015-2019年的年均增長率則在10%以上。但中國與其他四個科研合作伙伴的合作仍快速增長。
此外,增刊還引用了對自然指數100強研究機構的50萬名學者所做的分析,該分析顯示,中國自2014年已實現科學人才的凈流入,逆轉了過去40年的趨勢。截至2021年3月,中國大學過去三年有超過10%的學者從國外而來,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3.7%)的近3倍。 (孟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