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的要義在于覆蓋市場主體的全生命周期,在于保持從始到終的“有常”,而非此一時彼一時。市場主體既“招得來”,又“留得住”,既能“自由出生”,更能“健康成長”,才能體現出營商環境的最優。要充分彰顯市場的力量、規則的作用、政府的魅力,讓各類市場主體穩心留根。
營商環境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目前無錫正在打造“無難事、悉心辦”政務服務品牌,并提出要建設最優營商環境城市。營商環境好不好,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最有發言權。
2003年,世界銀行發布了首份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在采集的數據中,排序第一位的是“開辦企業”項。市場主體作為經濟運行的微觀細胞,是一地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有效支撐和未來潛力,著力加強和改善“前端”的政策供給與優質服務,可以“外吸”與“內引”更多的增量市場主體落地生根。因此,包括無錫在內的多個城市競相在簡化材料、減少環節、提高效率上出臺新舉措,涌現出“當場辦結”“3550”“立等可取”等“可量化”的做法與經驗。市場主體的落地效率大幅提升并帶動了增量,無錫的市場主體目前已突破百萬量級。
然而,營商環境的要義在于覆蓋市場主體的全生命周期,在于保持從始到終的“有常”,而非此一時彼一時。要實施無差別待遇,增量存量、內資外資、大中小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而在當下優化營商環境的行動中,的確還存在著需要扭轉的誤區,或者說需要作出一些改變與改進:一是政策與服務的資源,過度地向增量市場主體的開辦環節傾斜,忽視、擠壓了存量市場主體的變更、備案等需求,給申請人帶來了一定的觀感、體感落差;二是過度關注和評價市場主體能否“高效率地自由出生”的前端服務,忽略了增量、存量市場主體更加漫長的“健康成長”的后續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前有余、后不足”的失衡。
對增量市場主體而言,享受在開辦環節“至尊”服務后的“自由出生”、落地生根,僅僅是其“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期待發芽、開花、結果、成長、做大做強才是落地之志、生根之愿。在往后的日子里,其身份也會順勢從增量轉變為存量,特別是發展的長久相伴,訴求會由設立之時的“保姆式”“一站式”等服務,轉向優質的要素供給、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穩定的可預期,也就是說會有營商環境需求的內涵之變。對存量市場主體而言,已然在一地一域落地生根,會更注重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追求增長與發展,實現穩定性、穩健化“健康成長”。
無錫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城市,更為現實的選擇是從市場主體的落地生根向穩心留根遞延。在認知上,無論是增量,還是存量,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時的落地生根,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的穩心留根,一不小心、一有差池,增量和存量的市場主體都可能成為季節性的“候鳥”、臨時棲身的“飛鴿”。市場主體既“招得來”,又“留得住”,既能“自由出生”,更能“健康成長”,才能體現出營商環境的最優。
在取向上,要通過“三個彰顯”來實現各類市場主體的穩心留根:彰顯市場的力量,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充分尊重企業自主權、充分尊重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堅持無事不擾,杜絕不請自來,鼓勵而不干預,支持而不添堵,促進自主發展;彰顯規則的作用,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題詞,公平是競爭的關鍵詞,無序競爭、野蠻擴張不是應有的選項。要廣泛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讓競爭的公平規則助力提升營商環境的含金量;彰顯政府的魅力,要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作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首選。政府不要大包大攬,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讓市場的“無形之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相得益彰,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補充補臺,讓市場主體切身感受到營商環境中政府的“開明”與“高明”。 (作者單位:無錫市市場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