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中國最大的養豬企業牧原股份凈利潤下降5.42%-12.83%。出欄量第二的正邦科技虧損12億元-14.5億元。新希望六和虧損29.5億元-34.5億元。7月16日,溫氏股份發出了今年上半年的養豬利潤情況,半年時間預計虧損22.6至25.6億元,除了牧原股份,幾家養豬大戶紛紛進入虧損期。
這是養殖大廠的成績單,用企業自己的話說“業績真的太難看了”。
除了“大廠”,散戶們也不好過。河北保定一散戶稱,收購價從年前最高的近20元/斤,跌至現在的8元/斤。加之飼料價格的上漲“現在養豬賠錢”。
大廠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收益也大幅下降了。部分散戶也難以為繼,放棄養豬這條路了。那么養豬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由于疫情以及豬周期等多因素的疊加,導致了豬肉價格大幅下滑,但目前已經回升,國家也在保證豬肉價格的穩定。只要企業和散戶踏實養殖,按照生豬正常的生長情況養殖,避免投機心理,作為55%肉類來源的豬肉依然是消費者的剛需,養豬仍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大廠利潤下滑、虧損,散戶賠錢,豬周期探底
養豬大廠2021年上半年業績太難看了。牧原股份預計上半年凈利潤94億元-10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7.84億元,下降12.83%-5.42%。
凈利潤只下滑是好的。
生豬出欄量排行第二的正邦科技由盈轉虧,預計上半年虧損12億元-14.5億元,上年同期盈利曾達24.2億元。新希望六和預虧29.5億-34.5億元,相較于2020年同期盈利31.63億元來說,同比下降193.24% - 209.04%。
豬價下跌無疑是最大原因。
正邦科技在公告中稱:“受國內生豬市場價格下滑的影響,導致業績階段性承壓。”
牧原股份的說法是:“2021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導致公司2021年上半年經營業績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新希望六和認為,生豬銷售價格大幅下降,疊加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及疫情影響等因素,生豬養殖成本上升,導致豬產業虧損。
確實如此。先從行業看,7月15日,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豬肉價格同比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2021年上半年平均下降19.3%,影響CPI下降約0.45個百分點。
從企業看,2020年6月對比2021年6月,正邦科技商品豬每公斤售價從33.5元,降至13.66元,降幅達59.22%。新希望商品豬售價32.97元降至每公斤14.54元,降幅達55.9%。牧原股份商品豬的售價降幅也極為接近。
大廠如此,小散戶壓力更大。
河北保定一個養殖戶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養豬十幾年,每年出欄量幾十頭,去年最貴時的收購價近20元/斤,現在的收購價僅8元/斤,同時飼料的價格也有所增加。一噸3500元,漲到了現在的3900元/噸,現在是賠錢養豬。”
情理之中的下滑,意料之外的暴跌
豬肉價格下跌在情理之中。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文濤認為:“生豬價格下降,主要是供需關系變化導致的,近年來國家、各級政府鼓勵生豬養殖發展,出臺大量惠民政策,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積極布局生產,使生豬產能快速恢復,供給量持續增加,消費端方面春節后為淡季,受各方面因素影響,消費量減少,導致生豬價格下降。”
不過,上半年豬肉價格如此劇烈的降幅卻在意料之外,原因則是多因素疊加。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此次豬周期疊加了非洲豬瘟疫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此次價格波動激烈。
王文濤則表示:“春節后價格下降,養殖戶對價格回升有較大期盼,部分生豬未適時出欄,并且部分養殖戶退出市場,導致生豬大量集中出欄。”
看看企業的出欄情況。2020年6月,牧原股份銷售152.3萬頭,上半年累計678.1萬頭,到了2021年6月銷售商品豬347.5萬頭,累計出售1743.7萬頭。出欄量翻倍。
在這兩個時間點,新希望從單月出欄49.58萬頭,半年累計銷售212.29萬頭,漲到單月銷售生豬64.63萬頭,累計銷量達446.11萬頭。同樣是翻番。正邦科技同樣如此,2020年6月出售69.41萬頭,累計272.54萬頭,2021年6月單月158.53萬頭,累計達699.68萬頭。
中國肉類協會副會長高觀認為,除了集中出欄和市場處于淡季的原因外,多地采取了“拔牙”的措施,很多體重只有幾十公斤的“小白條”上市。并且正常的白條豬多以120公斤以上的大重量上市,也加大了市場投放量。同時一些進口生豬也陸續到港。”
數據顯示,2021年1-5月,豬肉進口量就達196萬噸,同比增加13.7%。
上游飼料價格上漲也導致了成本增加。劉永好表示,玉米、大豆等原料價格上漲,導致飼料價格上漲,部分農戶或將虧損。
數據顯示,作為飼料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豆粕價格上半年一直走高。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43%豆粕均價3582元/噸,較2020年均價2981元/噸上漲601元/噸。上半年市場高點出現在1月15日的4102元/噸,低點出現在3月31日的3266元/噸。
別投機,養豬還是好生意
前幾年,豬肉價格高企,終端銷售價格超過30元/斤,堪比牛羊肉,養豬可謂是個好生意。
看到有利可圖,眾多企業進入養豬領域。京東、碧桂園、萬科、恒大等企業盯上了養豬行業。
業內的企業則不斷擴產。
2020年,牧原產能定格在5174萬頭,較2019年底的2600萬頭左右產能增長一倍。牧原股份還發行95.5億元可轉債用于生豬養殖項目、生豬屠宰等項目。
正邦科技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募集75億元。28億元用于14個豬場建設項目,新增335萬頭生豬產能。
當前的豬肉價格大跌,巨頭產能釋放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隨著產能逐漸釋放,養豬還是好生意嗎?
一位山西的養殖戶表示,已經養了十幾年,對豬周期有一定的了解,價格上下波動也都習以為常了,并且能夠承擔。“沒有一直賺錢的生意”。
也有扛不住的。
“看著豬肉價格高,有新入局養殖戶,本以為可以賺一筆,沒想到突如其來的大跌,導致虧損不少,只能盡快出清止損。”一位養殖戶告訴藍鯨財經記者。
不過,王文濤認為,生豬仍有消化空間。
目前,距離原來正常年份的出欄量還有些差距。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生豬出欄69382萬頭,2019年生豬出欄54419萬頭。2020年全國生豬出欄僅52704萬頭。
高觀認為:“豬肉是肉類消費的主力,占整體肉類消費的55%,豬肉還是剛需。養豬還是一好生意。不過,要求企業或養殖戶不能投機。養豬需要多年積累經驗,有了經驗,不管價格高低,都正常養豬賣豬,好年景就賺了,壞年景少賺點,可以維持不錯的整體收益。如果投機很難‘趕上點’。”
縱觀豬肉價格的變化,“十三五”最初的2015年白條肉20多元/公斤,去年最高的時候達到50多元/公斤,價格是原來的 1.8倍。
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濤表示,為了防止豬周期和動物疫情,一定要科學養殖,通過技術手段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產仔數、年提供斷奶仔豬數、年提供出欄肥豬數等指標。
養殖規模也要適度。高觀表示,現在大規模的養殖帶來了較大的環境壓力。目前在遼寧出現了陽光養殖模式:年出欄量在1000頭左右,夫妻二人平時負責管理,通過種養結合的模式,消化豬糞,家庭收入也能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