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實際降水以及天氣預報影響,以玉米為代表的糧食價格維持強勢,芝商所玉米期貨3月合約價格連漲(見下圖)。我們認為,由于農產品(000061)生產周期較長,未來天氣變化究竟是利多還是利空不確定性極大,不應當做過多猜測,短期的天氣變化對產量影響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芝商所玉米期貨價格走勢
短期天氣對農產品趨勢影響有限
投資者需要對天氣如何影響農產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天氣影響產量會導致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天氣不是決定農產品的唯一因素。以糧食為例,糧食產量減少,糧價上漲只是供需模型的理想推論,而現實情況中,糧食分配嚴重不均,有的地區已經解決溫飽問題數百年,有的地區居民至今還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糧食的真實需求量很大,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分配到充足的糧食,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另外,天氣往往變化莫測,當前天氣變化對作物的影響更多是在釋放情緒,不會影響大趨勢,假如未來天氣產生相反的作用,行情也會逆向波動,換句話說,只要作物沒有收獲,一切基于天氣的交易都是交易員的主觀印象。
農產品成本支撐邏輯或生變
不過,2020年疫情以后,不僅僅是玉米,農產品集體走高是一個明顯的趨勢。我們從成本分析,農產品生產所需的大多數生產資料都是上漲的,疫情導致工人短缺,用工成本也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并不意外。
這背后其實是運輸不暢導致的產業鏈斷裂和全球流動性泛濫。當運輸暢通、流動性不那么寬松的時候,情況也就會發生逆轉。目前,這種情況已經慢慢開始發生變化。各國已經意識到,疫情防控可能會呈現常態化,持續封鎖不現實,供應鏈亟待恢復。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錯配的供需關系可能會出現再平衡,航運壓力也會有所緩解,考慮到各國流動性也在收緊,包括玉米在內的農產品繼續強勁上漲的動力不足。
流動性消退,玉米仍有下行風險
從消費場景分析,玉米的需求應當還會增加。玉米既可以作為糧食直接食用,也可以作為基礎生產資料進行再加工。隨著時代發展,用玉米進行再加工的比重持續上升,但因為能量轉化效率以及加工環節的損耗,每一單位的玉米提供的能量實際上是在減少。在飯量不變的情況下,為了滿足人類正常的食物需求,玉米的需求量不得不增加。
但我們在前文也反復提到,需求不是當下玉米的決定因素,成本才是決定玉米價格的關鍵。“洪水”退去,玉米成本端支撐不復存在,玉米很難有大漲的可能。
從前面的玉米期貨價格走勢圖也可以看到,玉米相較5月份的價格已經明顯下行,且9月初和10月初出現兩次探底。期間,基本面并沒有發生較大變化,我們認為應當從資金層面找原因,貿易商加杠桿囤貨是將玉米價格推高至5月份高點,隨著資金成本不斷提高,貿易商不得不被迫賣出手中玉米現貨,玉米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9月、10月的價格探底就是去杠桿的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