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義橋鎮漁浦社區陸續收到御景藍灣小區居民送來的錦旗。到2月16日,已經整整十面,掛滿了一整面墻。這些錦旗的背后,是半個多月來,社區工作人員用心戰疫、守護居民的一個個感人故事。
一面錦旗一個故事
在小區解封當天,小區業主、滿族人王新和她的三位少數民族朋友,給社區送去了一面寫著“同心同德抗疫情凝心聚力保平安”的錦旗。“疫情發生后,當時我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在,一開始很擔心的。我第一時間想到找社區幫忙,韓書記說,‘我們一直在的,你放心’,這句話讓我安心不少。后來得知家人都做了核酸檢測,物資配送都很及時,年夜飯社區也有送去,我就放寬心了,挺感動的。”說起這段經歷,王新感觸良多。
漁浦跑團的跑友們也給社區送去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一心為民抗疫情不忘初心擔使命”。隊長梁偉說:“我們小區里住著六七十位跑友,疫情期間,社區工作人員的默默付出讓我們大家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謹以一面錦旗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就在2月16日下午,小區業主尤玉芳也給社區送去了錦旗。“疫情無情人有情 社區關愛暖人心”,錦旗上金燦燦的大字,道出了尤阿姨的心聲。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本要去兒子家過年的她不得不獨自留守家中。不料正月初一這天,尤阿姨突然身體不適,腹瀉不止。和社區書記韓瑛聯系后,韓書記不僅及時安排車輛將她送去醫院,其間還與她“保持通話”,始終關注著她的身體狀況,關心她的冷暖。“我跟她非親非故的,她當時這么忙還一直在關心我,真的很暖心。解封那天,我和韓書記抱在一起,兩個人都流下了眼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尤阿姨依然激動不已。
每一面錦旗的背后,都有著一個暖人的故事。錦旗上的字字句句,閃耀著真情和愛心。
一場戰疫凝心聚力
望著一面面錦旗,發生在這場跨年戰疫中的一幕幕,依然歷歷在目。
1月26日,御景藍灣小區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隨之迅速打響。這是蕭山最大、全市第二大小區,17000余名住戶隔離在家,其中不僅有來自壯族、回族等18個民族的居民,還有來自6個國家的30多位外國友人。面對人口基數大、構成復雜、流動性強的難點,一方面要迅速阻斷病毒傳播鏈,另一方面要確保讓居民度過一個安靜祥和的春節,除了各方的馳援力量,社區更是沖在了最前面。
漁浦社區第一時間設立12個黨員先鋒崗,組建3支黨員突擊隊,其中有兩位社工從產假奔赴到了一線。還成立“御景藍灣云支部”,號召37名隔離黨員積極發揮示范作用。社區書記韓瑛的兩部手機和社區的兩部座機,24小時在線對接居民訴求,平均每天都會接到七八百通電話。“我們一直在的”,電話這頭,社區工作人員堅定的話語為居民們送去了暖流,也送去了戰疫必勝的決心。他們還當起了“貨拉拉”“外賣員”,累計派送物資7批次、4.1萬余份,并在除夕夜送上市區鎮三級“新春大禮包”;當起了“閃送員”“護衛員”,成立24小時醫療救援小組,累計提供集中配藥派送276戶、緊急就醫服務125人次;當起了“飼養員”“鏟屎官”,成立寵物喂養小組,每日上門為集中隔離戶統一喂養留守寵物……
愛,總是相互的。
疫情期間,居民們用行動、用歌聲作出了同心抗疫的最有力回應。而疫情過后,愛,依然在這個“社區命運共同體”里延續。
剛剛過去的元宵節,御景藍灣小區迎來了解封后的首個節慶活動。這是漁浦社區與小區物業一起精心打造的。居民們聚在了一起,吃湯圓、猜燈謎,歡聲笑語不斷。王新和漁浦跑團的跑友們也來了,他們和另一些業主們一起,自愿當起志愿者,維護現場秩序。在他們看來,這是他們回報社區最好的做法。
戰疫勝利了,一切開始回到正軌,可是,又似乎有些不同。或許是,大家的心,離得更近了;或許是,人們更懂得了感恩與付出。(首席記者何可人實習生王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