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越來越“高大上”的“割韭菜”,同樣也離不開“高大上”的監管手段。只有不斷改進監管方式,方才有可能越來越懂得也越來越善于用大數據去發現和對付違法違規的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行為,在見招拆招的同時也能夠防患于未然。
割韭菜如今不僅有“市值管理”,而且還有“聯合收割機”。貪得無厭的資本,為了一己之私利,可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以市值管理的名義“割韭菜”,大股東為了高位出貨,通過中間人找到操盤方,三方一起編造利好信息,拉高股價,引誘他人入局,將眾多接盤者高位套牢,而大股東和操盤資金則趁機高位出局,導致股價崩潰。這種手法原本起源于非法資金的“殺豬盤”,在資本市場中雖然早已漸露頭角,但與“市值管理”下的“割韭菜”相比,不免小巫見大巫。“本該效力于上市公司實現企業價值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的一種將企業經營發展、資本市場運作以及投資者管理結合起來的市值管理,一旦變成了一些相關的利益中人操縱股價,瘋狂追求短期利益,大割散戶“韭菜”的掠奪性行為,則對市場生態的破壞力更大。正如易會滿主席最近所指出的那樣,“偽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實控人與相關機構和個人相互勾結,利用資金、信息優勢操縱股價,侵害投資者權益,擾亂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偽市值管理利益鏈條三大相關方,避免更多的投資者尤其是散戶被“割韭菜”,已成為維護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的當務之急。
“聯合收割機”是當前機構“割韭菜”模式的又一表現。在這些機構的心目中,現在就是一個資金稱王的時代。而資金所收割的與其說是上市公司可能實現的利潤目標或者建立在利潤基礎上的分紅,還不如說是“割韭菜”。事實上,人們看好貴州茅臺主要依據的也并不是什么業績增長前景,而是機構抱團趨勢下的股價估值目標。一旦人們落入了機構美其名曰估值共識的圈套,則不管多大的散戶,甚至多少還似乎有點資金實力的中小機構,都逃脫不了被集體“割韭菜”的命運。因為在抱團炒作的機構手里,“割韭菜”的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鐮刀”,而是龐大的“聯合收割機”。
最近,香港交易所宣布了一項擬對主板上市條件進行調整的決定。之所以要對這項27年來未曾動過的盈利規定進行調整,就是因為過往一些因盈利規定長期未修訂,而出現了某些有可能影響市場質素的涉及失當的個案。某些首次公開招股項目以非真實方式滿足首次上市規定,從而將股份以被托高的價格分配給受控制承配人,再在上市過程中人為推高股價,利用社交媒體誘使不虞有詐的投資者以高價買入,然后在將股票賣出或拋售獲利的時候導致股價大跌。港交所將這一有計劃的“割韭菜”行為稱之為“唱高散貨”。從中不難看出,“割韭菜”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從謀求上市開始就已經預謀的一項“系統工程”。這種暗藏玄機的“系統工程”,與某些制度設計所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有著密切聯系,對一些有可能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的盈利規定之類的基礎性制度,毋庸置疑也應該有與時俱進的改革需要。
證監會會同公安機關近期查獲一起利用股市黑嘴操縱市場的重大案件。在2020年8月至9月期間,有65個賬戶利用資金優勢和持股優勢連續集中交易一家叫嘉美包裝的股票,其中,不僅存在多次以拉抬等交易手法影響股票交易價格和交易量的行為,涉嫌操縱股價,而且還存在用微信群、網絡直播薦股的同時,賣出所薦股票獲利,導致當日股價上演天地板的情形。不過,上述這種似乎還沒有脫胎于傳統的“割韭菜”方式。不能不看到的是,“割韭菜”手法之所以出現越來越“高大上”趨勢,也是與大數據的越來越進步和越來越普及分不開的。最近發生的葉飛舉報案告訴我們,涉嫌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的有些人居然有可能看得到相關股票的前200名股東名冊。這不僅是他們能夠及時掌握影響股價變動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造成看不到這些至關重要之關鍵因素的普通投資者難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癥結所在。應對越來越“高大上”的“割韭菜”,同樣也離不開“高大上”的監管手段。只有不斷改進監管方式,方才有可能越來越懂得也越來越善于用大數據去發現和對付違法違規的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行為,對越來越“高大上”的“割韭菜”在見招拆招的同時也能夠防患于未然。(■黃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