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成都人那樣生活,看似很平淡的一句話,其實蘊含了成都這座城市的包容與溫情。在錦江區,走出家門便是一趟別開生面的社區旅游:這里有國際化社區服務圈,也有推門可見的體育和愛情場景,還有讓民眾擁抱美好生活的新場景……這兒擁有時尚潮流的社區美學、市井煙火的生活百態、舒適宜人的生態景觀……在錦江區社區里,感受生活的美學。
感受15分鐘國際社區服務圈
“咻……”的一聲滑板劃過,三五青年在這里練習滑板技術,“我們經常來這個場地練習滑板,因為這里緊鄰太古里,逛街也方便。”滑板愛好者萬萬告訴記者,這是錦江區錦官驛街道大慈寺社區常見之景,錦江區構建高品質時尚消費的大慈寺國際青年社區,讓更多青年集結。
“以‘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以人為本、按需定向、專業運作’為建設路徑,努力打造高活躍文化空間、高品質戶外場景、高能級產業社區、高質量煙火氣息的社區。”錦江區錦官驛街道大慈寺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這里是背街的小巷,車輛通行極其不便,無法與太古里融合,給居民生活造成困難,圍墻的阻隔形成了一條150米長的城市斷層,玉成街在繁華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暗淡,似乎停留在更加久遠的年代,或者已被城市所遺忘。在這樣的現狀下,打破圍墻阻隔,提升街面基礎條件,提供適度的有效空間,引入豐富的經營業態,以此延續并激發城市活力。
今年2月,“玉成集巷”已全面呈現。現在,它已經蛻變成一條集顏值和內涵為一體的網紅打卡地。至此,居民群眾親身感受到了院落的蝶變,享受到了本該早就應屬于院落居民的這份安靜、溫馨、祥和與吉慶康寧。通過玉成集巷的打造,提升了社區治理的理念,項目由企業投資建設,用生活美學空間打造文化IP新場景。堅持創新“精治、自治、共治、法治”的街區治理機制,統籌推進“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建設,努力建設社區新空間。
打卡十分鐘健身圈
推開門就是運動生活場景
推門就是美好生活,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可感知可進入的公共空間。
近年來,錦江區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如火如荼。“錦江區已在全市率先建成‘社區十分鐘健身圈’,加快推進‘一場一館一池兩中心’建設,新建成仁德、興城足球公園等37塊社會足球場,聚集度在中心城區排名第一。”錦江區區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春熙路步行街上有金開運動中心天空球場,落日余暉下每天爆滿的場地讓足球、籃球走進市民生活。另一邊,位于東三環邊的仁德足球主題公園,除了開設系統化、專業化的足球培訓課程以外,還和錦江區內的成都師范附屬小學慧源校區、鹽道街小學通桂校區、四川師大附中外國語學校等在校內開班授課,把“足球從娃娃抓起”進行到底。同時,錦江區著眼上班一族健康需求,錦江區加快布局“樓宇體育”,推進“蓉漂健身”等特色活動落地,打響“運動成都·健康錦江”全民健身品牌,高標準推進體育產業發展,錦江區深度推進“體育+”,進一步做強體育產業發展支撐。
為了讓年輕民眾更有歸屬感,在錦江河畔,一條全長約1.314公里愛情專線應運而生,這是“成都市首座沉浸式愛情鮮花主題街區”,以愛情為主題,鮮花為主線,合江亭、愛情斑馬線為主IP,通過“點、線、面”進行有機串聯,連接成都太古里、東門碼頭、合江亭、九眼橋等標志性地點,策劃打造了“玉成緣起”、“邂逅廣場”等十個核心節點,營造漫步式、社交化的空間形態,帶動了天仙橋濱河路、大川巷、黃傘巷等六條子街巷有機更新,精心營造了“成都十二月市”消費新場景,沿錦江河畔為青年人才打造策展式創業工坊,積極探索流量經濟轉化為平臺經濟的錦江公園生態價值轉化新模式。
“黑科技”“智慧腦”安排
生活在錦江很幸福
如果說社區關懷像雨滴,潤物細無聲,那么錦江區社治真正做到了“為民辦實事”。那邊,為了有效杜絕電動車上樓的安全隱患,在錦江區楓樹社區鑫苑名家二期,通過監控成像技術監測進入電梯的電動車的“黑科技”,實現報警提示和電梯暫停運行,嚴格封鎖電動車進出樓棟,切實增強居民遵守管理規范的自覺性;這邊,在錦江區成龍路街道利用新技術手段為充電車棚裝上“智慧腦”,實現車棚無人值守、刷卡進出,居民通過手機關聯即可實時了解充電情況。截至目前,錦江區成龍路街道已完成轄區小區院落90個電動車棚智能化改造全覆蓋和252部梯控設備、49個公共智能充電樁(換電柜)的安裝運行,共計安裝充電設備2500個,可同時為9000多輛電動自行車充電。以上列舉都只是社區改造“小事”,只為讓廣大市民生活得很幸福。
錦江區為有效破解社區服務功能局限,積極主動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推開門就是美好生活的愿景,錦江一直在行動。
(記者 吳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