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幾乎人手一只的智能手表,竟然有可能發生自燃?日前,福建泉州4歲女童依依(化名)所佩戴的電話手表突然發生自燃,手背皮膚被診斷為三度燒傷,目前已經接受了植皮手術,仍在住院觀察。
事件曝光后,引發了不少家長的擔憂,自家孩子戴的電話手表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安全隱患?
出事手表購于網上
據依依的父親黃先生介紹,孩子燒傷的事發生在6月8日下午。事發時依依在外婆家,和三歲的表妹玩耍,家中只有外婆一個大人。
當時,外婆突然聽到“嘭”的一聲,緊隨其后是依依的喊叫聲。等她沖到房間里查看時,房間里已彌漫了大量的濃煙,有明顯燒焦的味道,且濃煙仍不斷從電話手表冒出。因為驚嚇過度,依依哭鬧不止,不斷嘗試甩掉佩戴在左手上的電話手表。
在外婆的幫助下,依依才脫掉手表。此時,依依的手背已經被燒傷。經醫生診斷,依依的手背屬于三度燒傷。
從黃先生提供的圖片看,爆燃的電話手表已呈焦黑狀。這只電話手表是依依的舅舅從網上購買,未曾插過電話卡。
去年出貨量超5000萬只
作為可穿戴移動終端,兒童智能手表在國內的發展十分迅猛。按照極光大數據的統計,去年國內兒童智能手表的銷量超過5000萬只。除了小米、360、華為、小天才等知名品牌外,還不斷涌現新面孔,其中不乏一些山寨產品。
在網上,兒童智能手表的價格跨度也很大。從幾十元一只到數千元一只不等,打電話是基礎功能,另外還有定位、視頻通話、聽音樂、AI識別等功能。
在杭州百腦匯數碼廣場從事手機生意的張先生表示,兒童智能手表確實是這些年賣得比較好的數碼設備,像她女兒所在的小學,估計60%的學生每人至少有一只,“我們這邊主要還是賣有品牌的,價格在幾百上千元,網上的比較便宜,出貨量也大。”
在看了依依的手表照片后,他覺得根據表帶很難看出是哪個品牌,但看上去材質比較一般。
而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兒童智能手表也在上演和手機類似的“軍備競賽”,比如不斷增加各種功能,不斷提升屏幕質量、定位精準度、續航時間等。這樣一來,就對手表電池有了更高的要求。
小天才、360等品牌的高端兒童智能手表,電池容量都做到了700毫安-900毫安,續航超過100小時,還擁有前后兩個攝像頭,AMOLED全觸屏等,有些參數已經比大人用的智能手表高出一大截。
自燃一般有三種可能
無獨有偶,早在2019年11月,廣東江門也發生過一起兒童智能手表自燃事件,造成了學生手腕燙傷。當時這只手表是從某品牌實體店購買,發生事故后,家長還特地發到學校群里,提醒其他家長:如非必需,不要給孩子佩戴智能手表,購買電子產品一定要到正規商家,并提高質量意識!
那么,造成兒童智能手表自燃的原因有哪些呢?昨天,我們聯系了從事新能源材料研究的佟月宇博士。她表示,鋰電池出現自燃或者爆炸,都是因為電池內部發生短路。
“不過目前鋰電池技術已經比較完善,只要不是劣質材料、工藝不合格的鋰電池,出現這些情況的概率并不太大。”她說,“之前三星手機爆炸,就是因為電池用了比較薄的隔膜,還有的是因為電極材料有問題。”
“從我們的研究來看,電池質量合格的情況下,移動終端出現自燃和爆炸,一般有三種可能。”她介紹,“第一種是沒有做好防水,手表進水包括汗液進入手表,可能導致電池短路,引發自燃。”
這點也得到了一個品牌兒童智能手表廠家的認可。他們認為,目前大量兒童智能手表標明是游泳級的防水,可以戴著洗手和洗澡,但萬一防水沒有做到位,就有可能導致事故。
另一種是手表經過嚴重的擠壓變形,有異物刺穿電芯,引起正負極短路,導致電流密度過大,生熱失控。
“還有種可能就是充電過載,但合格的移動設備通常都會有過載保護等裝置,也不會造成自燃或者爆炸,這種概率很低。”佟月宇說。
她提醒消費者,不管是手機還是智能手表等3C數碼產品,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正規產品,認準國家3C安全認證。
另外,一些廠家還有權威機構發布的與輻射有關的SAR值檢測報告,也是可以放心購買的憑證。
不過,相比手機,目前還沒有針對兒童智能手表細分的國家標準,這為一些山寨廠家進入行業提供了可乘之機。此前,深圳市消保委曾牽頭發布了《深圳市兒童智能手表技術標準文件》,對兒童智能手表的輻射、定位、電池安全、續航、防水等都進行了規定。(首席記者 梁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