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鐵,可造成缺鐵性貧血;缺乏鋅,可能造成孩子生長遲緩、免疫功能下降;缺乏銅,孩子皮膚會比較粗糙,頭發也比較偏黃等;缺鈣則往往伴隨一些出汗、興奮、睡眠不足等情況……”面對這些,家長總會懷疑孩子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了,隨之產生做個檢查的想法。
近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監督執法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規范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工作,非診斷治療需要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得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
臨床怪象
國家叫停家長熱捧
微量元素指的是人體中含量極低的部分元素,包括鐵、碘、鋅、鉛等。微量元素攝入過量、不足、不平衡,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目前,臨床上常通過血檢(采指血、抽靜脈血)或發檢(測頭發),根據血液和頭發中檢測出的微量元素含量來做判斷,以輔助診斷疾病。
“幾乎每個星期,都會遇到要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測的家長,大部分是爺爺奶奶。”武漢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劉華醫生介紹,尤其是兩歲以內的小寶寶,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枕禿、愛哭鬧或飯量不理想的情況,就敏感地認為寶寶有健康問題,希望做檢查判斷孩子是否缺鐵、缺鋅、缺鈣,回頭好給孩子“進補”。
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兒科醫生也經常遇到類似情況。但實際上,通過體檢判斷,孩子們大多很健康。醫生只好反復勸說家長:孩子沒問題,不用做檢查。
市三醫院首義院區兒科副主任陳海燕介紹,國家從2013年起就多次發文要求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工作,提出:非診斷治療需要,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得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
“跟風”原因
家長易受廣告誘導
為什么這邊國家“叫停”、那邊家長卻追著要給孩子做檢查?兒保專家分析,家長愛子心切,容易受到廣告宣傳誘導。
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家長們對兒童的養育越來越精細,兒童保健品市場很紅火。看到廣告宣傳提到“孩子不吃飯,多半是缺鋅”“孩子臉色白,要防止缺鐵”等說法,家長容易對照自家孩子找問題。
“其實孩子的很多癥狀,都是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見現象,并非出現健康問題。”劉華介紹,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枕禿,看到寶寶后腦勺頭發少或是不長頭發,就認為是缺乏微量元素,其實幼兒枕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枕頭太硬或太悶熱,寶寶睡覺不舒服,經常摩擦導致掉發;也可能是仰臥姿勢睡覺太久。適當改變寶寶睡眠條件,就能改善枕禿情況。
還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最近不愛吃飯,也擔心孩子缺乏微量元素。其實,這可能是近期食物品種太單一,導致孩子胃口下降;或是孩子玩得太開心,無心吃飯,只需調整喂養方式,就能幫助孩子恢復胃口。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兒科主任醫師表示,臨床上抽血測微量元素只用于診斷某種疾病,一般是針對重度營養不良、過度偏食等癥狀的孩子,目的是發現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謝發生異常或蓄積中毒癥,真正需要做這項檢查的孩子很少,醫生一般不會輕易開這樣的檢測單。檢測結果并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確切依據,只能是一個參考。
育兒科普
沒有必要刻意“進補”
那么,什么情況下,才需考慮做微量元素檢測?
專家介紹,如果孩子出現脫發、厭食、煩躁等癥狀,同時還有疾病的其他臨床癥狀,醫生才會考慮有針對性地做微量元素檢測,根據各項指標來綜合判斷病情。
比如:孩子出現枕禿、容易半夜驚醒,同時飲食結構單一、身高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孩子,才需要考慮檢測體內是否缺鈣和維生素D;孩子嚴重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同時經常疲倦乏力、身高體重等發育遲緩,甚至有肝脾腫大,才需考慮檢測是否體內鐵元素缺乏導致貧血。此外,對于部分早產兒、某些先天性遺傳病患兒,醫生也會考慮讓他們做微量元素檢測。
“健康的兒童,沒必要刻意‘進補’。”劉華介紹,如果孩子平時飲食結構豐富、食物營養均衡,有足夠的睡眠及活動量,沒必要刻意“進補”;隨意給孩子吃補品或保健品,反而可能打破體內平衡,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