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松山湖建園20周年“改革、創新、再出發”大會在東莞松山湖畔通湖禮廊舉行。活動全面回顧總結了松山湖建園20年跨越式發展歷程,并對一批20年突出貢獻人物及企事業單位進行了表彰。
當前,東莞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活動期間,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情況首次發布介紹。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一批高水平高校與東莞市政府共同簽署《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框架協議》。光大第三代半導體、騰訊云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進行了現場簽約。一系列重點項目及合作推進,為松山湖改革創新再出發注入新活力。
突出貢獻人物及企事業單位受表彰
活動以一部專題片開場,全面總結回顧了松山湖過去20年科技引領、自立自強、創新創業的不凡歷程。20年來,松山湖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的發展理念,實現了從處女地到科技產業園,再到國家級高新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再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數次飛躍,成為拉動東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乃至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
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呂成蹊在發言中表示,20年來,松山湖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走生態文明與創新驅動并行發展道路,堅持將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發展“關鍵一招”,成為轉型升級的探路先鋒,為東莞科技創新在全國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提供了關鍵承載。“改革、創新、再出發,未來,我們要將松山湖打造成為東莞科技創新的引領區、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城市建設的示范區、改革創新的先行區,推動松山湖成為東莞在‘雙萬’新起點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松山湖過去20年的成長壯大,離不開一大批優秀企事業單位和突出個人的支持帶動。他們搶抓機遇、積極進取、敢闖敢試、勇立潮頭,成為廣大松山湖建設參與者的杰出代表。
連月來,通過自薦、推薦、單位審核、征求意見、活動領導小組審核、松山湖黨工委審定、社會公示,共評選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澤湘等10位“松山湖20年突出貢獻人物”,以及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華為公司、生益科技等20家“松山湖20年突出貢獻企事業單位”。
活動現場,呂成蹊與東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駱招群、市政協黨組書記陳文明等分別為受表彰的個人及企事業單位頒獎。
松山湖科學城將再迎一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推動原始創新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期間,東莞將率先啟動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設,并新啟動先進阿秒激光裝置建設,進一步突出大科學裝置集聚效應。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及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馮稷,分別對上述裝置籌備建設情況進行了介紹。
陳和生表示,過去十余年期間,在廣東省、東莞市及松山湖的支持下,中國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建設,并投入運行,為推動松山湖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首臺、世界第4臺散裂中子源,它包含一條直線加速器、一個環形加速器、一個靶站及一期三臺譜儀。今年,由東莞理工學院、散裂中子源和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共建的國內首臺多物理譜儀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
運行3年多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冊用戶超過2600名,完成重要原創性課題超過600項,在國際刊物發表120多篇重要文章。其中,很多課題涉及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及高科技企業發展需要,在推動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散裂中子源運行良好,開放程度高,國內廣大用戶需求迫切,最近一個季度的用戶申請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0%。
根據規劃,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項目正加緊建設,項目建成后,功率將提高5倍,即打靶功率將從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同時,二期項目將新建11臺用戶譜儀,使譜儀總量達到20臺左右,極大提升設備實驗能力,從時間、空間尺度上,都將更好滿足國內外用戶的需求。
陳和生表示,中科院高能所東莞研究部已在東莞集聚了400多人的大科學工程建設管理及科研、運營隊伍,可為未來南方先進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提供人才支撐,這是東莞非常寶貴的財富。
縱觀國內外一流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聚建設是普遍規律。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將成為繼散裂中子源之后,又一落戶松山湖科學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的科學目標是建設國際最先進的,波段、性能以及應用終端覆蓋最全的,以阿秒時間分辨為突出特點的綜合性超快電子動力學研究設施。
設施建成后將能夠同時從阿秒時間尺度和納米空間尺度全面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內殼層電子、價電子、自由電子等電子形態運動規律以及與電子耦合的其他作用機理,實現對超快電子運動的跟蹤測量和操控,進而從根本上解釋固體、液體、氣體以及等離子體等物質形態的最基本物理規律,為包括高溫超導、量子計算、癌癥治療等多個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突破提供強勁推力。
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的工程目標是建設波長覆蓋極紫外、軟X射線、硬X射線、γ射線與太赫茲,包括高重頻、高脈沖能量、短脈沖、窄帶寬等多種特色性能,集成當前最尖端的激光技術與阿秒脈沖產生、測量和操控技術,以阿秒時間分辨為主要特點的超快光束線。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設面向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以及分子生物等多學科需求的應用研究終端,與光束線緊密結合,形成一個綜合性超快科學研究設施。
馮稷表示,設施的建設必將極大地促進阿秒科學及先進激光技術的發展,推動我國基礎科學、生物醫藥、能源、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學科的原始創新和重大應用,支撐我國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助力我國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的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一批重量級產業項目簽約
重大產業是松山湖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承載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松山湖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已成功引進華為終端、生益科技、新能源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形成世界級產業集聚區;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落戶松山湖,新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已成為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活動期間,在東莞市主要領導見證下,松山湖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代表松山湖管委會與光大第三代半導體、騰訊云、吉諾衛疫苗研發與生產基地、國星宇航項目等一批面向未來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重量級產業項目進行了簽約。
該批項目總投資超246億元,未來將助力松山湖進一步抓住東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城市特色,強化松山湖對全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
重大項目清單,一定程度上可以窺見城市的投資流向、發展重點,乃至中長期經濟發展路線圖。松山湖當天簽約的重大項目中,涵蓋了半導體、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
例如,廣東光大第三代半導體科研制造中心項目投資總額不低于150億元,用地總面積約803.1畝,主要從事Mini/MicroLED顯示產業化項目。項目將以集團旗下廣東中民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為研發核心,搭建全國領先的先進半導體技術研發與孵化平臺。
接下來,松山湖將著力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突出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不斷發展壯大園區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同時,繼續加強對重大項目的服務和管理工作,推動各項重大項目按期竣工投產。
牽手6家高校共同推動科學城建設
高水平高校是人才與創新資源的集中地,同時也是高水平創新成果的產出地。松山湖科學城始終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廣泛向國內外一流高校借智借力,推動松山湖加快發展建設。
活動期間,東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與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6所高校代表,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共同簽署《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框架協議》。
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后,松山湖將聚集新一批國內一流高校科技創新資源,結合松山湖科學城在大科學裝置及新型研發機構等方面創新優勢,在校地合作、產學融合、人才招引等方面再開創松山湖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雙方將進一步整合校地優勢創新資源,以高校創新資源賦能科學城建設,以松山湖科學城為抓手,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具體而言,雙方將在合作方式、組織架構、工作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圍繞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大定位,通過充分發揮學校參與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的經驗和優勢與東莞市大科學裝置資源、良好的市場機制和豐富的產業資源,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推動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工作。
此外,在高層次人才培養、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進一步協作互動。進一步加快大灣區大學建設,推動簽約高校在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人才培養基地,組織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入駐松山湖科學城,共同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進一步培育壯大松山湖科技創新力量。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
自今年4月全面啟動建設以來,松山湖科學城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為總目標,努力建成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
圍繞“四梁八柱”實施框架,松山湖科學城已初步形成一流大科學設施、一流企業、一流機構、一流大學、一流人才等“五個一流”高端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構建了從原始創新到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要素創新生態體系。
大會期間,還以影片形式對松山湖科學城重大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展播介紹。目前,松山湖科學城按照“北湖南山、一核四區”的空間格局,正加速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預研、先進阿秒激光、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東莞理工國際學院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高水平大學項目建設。
對標國際一流水準,建設高品質綜合服務及國際化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精準配置商務辦公、酒店、商業街區等服務內容。北部推進萬象匯、月荷湖綜合商業街區建設,打造北部產業服務中心,中部建設科技、藝術、生活高度融合的文化街區,布置音樂館、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水秀劇場、復合書店、創意集市等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東莞市科學藝術中心。南部通過環湖碧道串聯科學公園、悅榕莊、國際會議中心等重點項目,打造大灣區人才交流中心。
與此同時,松山湖全面提升人才安居保障水平,滿足各層次人才住房需求,實現3年5000套、5年10000套的供給目標;全方位推動教育設施建設,保障充足的學位供給,并創新教育培養模式,加快推進未來學校建設,鼓勵創新辦學模式,提供國際化基礎教育服務;完善醫療體系,提升東華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北部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謀劃建設兒童(婦幼)醫院,提供多層級、高水平醫療服務。
當前,一批重大城市配套項目已陸續啟動建設,面向“十四五”,科學城將以高品質的城市配套環境打造成宜居宜業宜創的科學家園。
松山湖20年突出貢獻人物名單
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
李澤湘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恩哥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
任樹錄華為公司監事
朱榮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張國軍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
黎德文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校長
張茵玖龍環球(中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中嶽廣東紅珊瑚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峻彬云鯨智能(東莞)有限公司CEO
松山湖20年突出貢獻企事業單位名單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華為公司
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光大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東莞松山湖支行
東莞理工學院
廣東醫科大學
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東莞華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玖龍環球(中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宏川集團有限公司
東莞記憶存儲科技有限公司
一勝百模具(東莞)有限公司
廣東菲鵬生物有限公司
東莞南區供電局松山湖供電服務中心
東莞市生物技術行業協會
(記者陳啟亮鄭國豪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