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紅“野景區(qū)”讓小紅書再次站上輿論浪尖。
前情回溯,8月13日下午,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zhèn)龍漕溝突發(fā)山洪。截至14日下午,共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
用后背保護兒子的父親、計劃第二天結婚的新郎……消失在山洪中的生命牽動人心,也讓公眾質疑與反思:可能威脅人身安全的“野景區(qū)”,為什么會成為備受推薦的網(wǎng)紅打卡地?內容平臺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
(資料圖片)
山洪襲來后,多平臺迅速上線安全提示
梳理公開信息后發(fā)現(xiàn),此次事發(fā)地龍漕溝被指曾于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存在大量種草、推薦帖文與視頻,“免費耍水”“小眾森林徒步秘境”“一個玩水的好地方”,吸引不少游客慕名打卡。
圖源:網(wǎng)絡
然而,現(xiàn)實中的龍漕溝并非這些文字所描述的美好。資料顯示,龍漕溝屬于三級地質災害點位,易發(fā)生泥石流、山洪災害,尤其是汛期溝內容易爆發(fā)齊頭水。
這涉及一個專有名詞“齊頭水”,指的是山區(qū)夏季局部暴雨后爆發(fā)的兇險山洪,水頭聲勢浩大,來勢兇猛,往往剛聽到河道里傳來轟鳴聲,水頭即刻就到達眼前。由此也可窺見兇險程度。
對此,龍漕溝所在地各級政府曾三令五申:按照彭州市防汛防災要求,禁止一切人員進入河道內;龍門山鎮(zhèn)也曾發(fā)出文明旅游倡議,稱龍漕溝屬于未開發(fā)景區(qū),無任何旅游設施配套,環(huán)境承載能力有限,小紅書、抖音等熱議使之成為網(wǎng)紅景點,游客陡增,導致溝內垃圾成堆,環(huán)境受到破壞,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小覷;河道旁邊,也拉起了防護網(wǎng)、豎起了警示牌,提示“珍愛生命,請勿下河”。
圖源:網(wǎng)絡
盡管如此,前往這一“網(wǎng)紅打卡地”的游客仍絡繹不絕,直到一場山洪突然襲來。
目前,和訊財經檢索各個平臺后發(fā)現(xiàn),小紅書上關于龍漕溝的相關游玩攻略已經下架,取而代之的是用戶對此前安利博主的譴責,搜索框還同時提示“旅游出行,安全第一。請勿在危險地方逗留、游玩”;抖音上,搜索“野外戲水”一詞則出現(xiàn)“臨水游玩,請注意風險提示,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提醒。
法律是道德底線,平臺也應發(fā)揮社會責任
悲劇的發(fā)生,誰之過?財經評論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譚浩俊告訴和訊財經,“游客沒有安全意識,無疑是此次山洪后果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必須吸取的教訓之一;除此之外,推廣宣傳者沒有做好安全方面的知識輔導、災害提醒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推薦明顯存在安全隱患的“野景區(qū)”,以小紅書為首的社交平臺是否有審核、屏蔽設置不到位的責任?成為眾矢之的。
以小紅書為例,當下約有430多萬篇與“露營”相關的筆記,“露營”已成為和“美妝”并駕齊驅的另一大品類。許多博主分享自己的露營經歷,同時配以美景、美圖,吸引了不少用戶前往線下體驗,但不少流量頗高的筆記又以“小眾”“野生”為賣點,這類“景區(qū)”大多未被認證,相關設施保障并不完善,安全隱患較大。
比如,北京房山大石河曾在7月中旬發(fā)生溺亡事件,當?shù)鼐用穹Q此處河道布滿暗坑、危險系數(shù)高,但卻被推薦為“玩水帶娃勝地”;杭州一處廢棄礦洞,也因獨特景致一度成為“杭州小眾打卡地”,而考慮到安全隱患,當?shù)卮逦瘯延诮者B封5洞等。
多位律師受訪時均表達類似觀點,稱法律是最低標準、道德是最高標準,內容平臺也應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有律師指出,作為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傳播渠道的小紅書等平臺方,從法律層面講,沒有盡到內容審核的監(jiān)管義務并不能判定是違法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平臺方就能完全置身事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平臺在依法審查和監(jiān)督作品的同時,最好做出有溫度的提示;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丁金坤也表示,“平臺沒有法律責任,但道義有愧”。
譚浩俊同樣指出,“相關的平臺在種草、推薦、視頻推廣時,是否把相關的風險也一并介紹提醒了呢?也是一個問題。此起事件發(fā)生后,有關平臺是否要吸取教訓,在種草等推介打卡點時,也要把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等一并提醒呢?”
和訊財經曾就此聯(lián)系小紅書方面,相關人士則稱不便回應。
負面“種草”層出不窮,小紅書內容頻繁“失守”
“一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平臺,在這里發(fā)現(xiàn)真實、向上、多元的世界 ”,這是小紅書的自我描述。
截止2021年11月,小紅書月活已達到2億。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并在此分享自己的生活。有用戶告訴和訊財經,小紅書對于自己而言,相當于又一個百度的存在。
以內容種草作為最大的吸引力,然而,小紅書已經頻頻在內容上“失守”。
近年來,虛假濾鏡、水軍代寫、過度炫富、名媛拼單、涉嫌未成年人身體隱私泄露等負面“種草”事件層出不窮。今年,小紅書更是屢屢陷入輿論漩渦:1月,其被指有大量用戶曾分享7天健康監(jiān)測期內外出堂食、游覽景點的“逃疫攻略”;7月,有博主曬出中金交易員老公月收入達到8.25萬元的收入證明,隨后引起券商界“地震”;再到如今,這場關于“野景區(qū)”如何被包裝為“網(wǎng)紅打卡地”的討論亦仍未平息。“真實”與“虛假”、“向上”與“負能量”,僅一線之隔。
小紅書也深知其在引導內容導向、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性。創(chuàng)始人瞿芳曾談到,“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做好平臺生態(tài)治理的重要性,只有嚴厲打擊違法違規(guī)信息,營造更加清朗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才能得到用戶的持續(xù)信任。”
2021年4月,小紅書正式上線《社區(qū)公約》,明確提出“真誠分享、友好互動”的社區(qū)價值觀,并要求用戶應避免分享“炫富”“過度修飾”的內容。隨后,平臺加大對不良內容的整治力度。但從實際體驗來看,專項整治炫富后仍有炫富行為,事后加大內容審核力度與上線搜索提示等種種措施也難防負面事件再次發(fā)生。
用戶持續(xù)信任是小紅書核心競爭力。那么,當內容“背刺”用戶后,小紅書的初心是否還一往如初?又或者,小紅書想讓用戶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一個臭泥塘可以拍成一片美麗的湖泊”,華媒百象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CEO江忠鋒告訴和訊財經,“這樣的視覺欺騙在流量平臺上比比皆是。可相關監(jiān)管政策的缺位,使得類似現(xiàn)象愈演愈烈。如果任由此亂象長盛不衰,勢必會給整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行為驅動力造成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