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系、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在注重親情紐帶的傳統理念中,四世同堂曾是許多人向往的居住狀態,而如今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在不斷下降。
近日,杭州貝殼研究院發布《杭州2021社區居家養老現狀與需求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杭州72%的老人獨立居住(一人獨居或與老伴住),僅有21%的老人當前與子女共同居住。
同城不同居,專業養老機構/公寓不受排斥
《報告》顯示,老人選擇獨自居住的最重要原因是“身體好,喜歡自由”,其次是認為“養老機構服務不到位”,以及考慮到“家人的看法”。當然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在80歲及以上老人中,36%會放棄獨居狀態,與孩子住在一起。
不在一個屋檐下,并非意味著老人遠離子女。在杭州,71%的老人均與子女同住一個城市,如今六七十歲老人的子女,正是80后與90后的一代,兩代人之間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差異較大,更多老人希望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兼顧隱私、自由與照看便利性。
在面訪當中,問及如果條件允許,希望在何地養老時,僅有8%的老人希望居住在子女家中,但是有51%的老人希望與子女同住一個社區,40%的老人希望與子女同處一個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于上海的“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養老,7%的人社區養老,3%的人養老院養老,下同)、北京“9064”模式,杭州約有7%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當前已居住養老機構的老人人數規模與比例雖然不高,但并不意味著老人對專業養老機構/公寓有排斥態度。相反,無論當前選擇什么居住狀態,其中均有50%以上的老人認為“如果條件允許,最理想的居住狀態為專業的養老機構/公寓”。
安全化、智能化、社交化的友好型社區將更被關注
早在2018年年底,杭州市上城區就制定出浙江省第一個適老化住宅涉及的地方性標準,即《杭州上城區適老化住宅設計規范》。但考慮到市場環境尚未培育完成,市場服務主體尚不充足,室內適老化改造依然會成為居家養老的第一位需求。
數據顯示,52%的老人居住房屋房齡已超20年,而室內安全問題、防止摔傷是老人最為關切的。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到4人發生過跌倒,老人摔倒很容易引發髖部的骨折,造成嚴重后果,46.6%的老人認為房間缺少防摔的扶手。
在對社區服務的要求上,老人同樣看重人身安全,73.6%的老人認為需要緊急呼叫服務,57.7%需要走失定位服務,其次是居家類社區服務,如保潔維修(48.6%)。不過,社區內服務項目已經大多覆蓋保潔和維修,相對來說,人身安全類覆蓋率較低。
還有38.3%和30.3%的老年群體認為需要陪同出行和提供聊天陪伴,但約50%老年群體均認為社區缺少此類服務。可見,雖然選擇獨立居住,但老人依舊期望有更多陪伴和照顧。
另一方面,老人并非“宅”一族,他們熱衷走出家門,在社區周邊進行體育鍛煉或者社交、購物活動,使用頻度最高的是公園/廣場(62.4%)和運動健身場地(55.3%)。不過老人進行自我提升與社會參與的活動較少,一方面是老人自我提升意識較弱,另外也與設施配備不足息息相關,88.7%的老人在身邊沒有發現老年大學,63.7%的老人認為社區周邊缺少圖書館/報刊閱覽室。
而出行時上下樓梯對老人屬于負重運動,易引起膝關節疼痛,因此更多老人傾向居住在低樓層,43.7%的老人認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多層住宅樓梯改造或者加裝電梯。
其次老人對于無障礙設施(43.6%)、公共設施不足或缺少維護(41.4%)、社區公共空間不足(29.0%)、室內公共區域修繕(24.1%)等問題反饋較多。由此可以發現,單調的社區服務設施較難滿足老人對戶外活動的需求,社區改造需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場所,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實現需要。
作為老年群體需求最高的社區配套,社區醫院、菜市場和公園也是影響老人居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當前的老年群體并非“被養老”一族,相反,他們從衣食住行到醫養娛樂等方面,都有著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需求,為進一步實現銀發群體“宜居天堂”的愿景目標,從室內居住環境、室外社區周邊配套及軟性社區服務三方面全面構建老年友好型社區,“安全化、智能化、社交化”也許會成為未來改造方向,不斷完善設施配套,打造均衡、多元化的老年生活圈。